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环球聚焦:《独行月球》大卖,《明日战记》遇冷,不同境遇背后隐藏着时代的“大手”

环球聚焦:《独行月球》大卖,《明日战记》遇冷,不同境遇背后隐藏着时代的“大手”

时间:2022-08-20 21:45:12 来源:腾讯网

很多年以后,当古天乐站在电影院里为自己的作品遭遇市场冷遇而眼含泪光时,他应该还会记得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他做下“拍一部中国硬科幻”的决定。


(资料图片)

……不过沈腾大概率不会有类似的“百年孤独既视感”。

可能因为经济不景气,也可能因为高温天气懒得出门,所以相比往年,今年不是很关注正在上映的电影,也没有出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冲动。

当然偶尔也会打开豆瓣扫一眼,看有没有以前关注的大片上映。

但今年,似乎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让人生出必须去电影院看的冲动,尤其是暑期档。而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去看了几部电影后,怎么说呢,比较烂的电影少了很多,但是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好电影也没有因此多起来。

《月光宝盒之大圣娶亲》,1995年

无奈之下,还是宅在家里搜老电影看,对香港电影又来了一次回顾。

然后我发现香港电影自周星驰的《功夫》之后,好像已经没有什么现象级的电影作品问世。《功夫》上映于2004年年底,距今已经有将近十八年。

台湾电影反而韧性更足一点,在香港电影萧条后断断续续还有比较不错的作品出来,但也数量稀少,经典作品更是少见。

大陆电影则是明显后来者居上,在时间进入新世纪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不错的电影作品出来。

这种差距往深处稍一挖掘,就知道根源在于各自背靠的市场容量的体量和发展潜力的天差地别,换句话说,大陆电影的“天时地利人和”对比港台地区有压倒性优势。

我认为这也是这些年来,香港电影没落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除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之外,另一个因素在于文化上的差异。

香港电影红火的年代,大陆地区改革开放刚进入摸索阶段,娱乐业包括影视业都处于很初级的状态,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对于大陆人来说还都属于舶来品,我们都处于见世面阶段,那这个阶段很显然很难有什么文化产品。

而香港这方面就成熟很多,所以对比大陆,港台在新世纪之前,几乎都在对大陆进行文化输出。

而进入新世纪后,大陆的本土文化认知迅速觉醒,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个规模超过数亿的文化觉醒人群,这个时期的大陆人对于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包括影视行业,就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基于自身的文化特点,开始创作带有明显大陆文化特色的作品。

这种变化,可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而在互联网进入中国后,这种趋势得到了迅速的加强。

并且出现这种强弱互换的领域不仅仅影视行业,在音乐领域,和其他艺术领域,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

当大陆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时候,港台这类相对小众的亚文化所辐射的人群,相比巅峰时刻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但其实这只是个错觉,它只是回到了它原本应该有的规模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后,香港电影的市场规模在不断减小,出品数量和质量都在走下坡路。

那么香港电影界有没有想过走出这个颓势呢?

肯定有,而且这十几年来,香港从导演到演员,其实都在向大陆文化靠拢,只不过这一批导演和演员们都是从香港黄金时代走过来了,获得过巨大成功,并因此有了路径依赖,所以想要让香港电影耳目一新,要么就是大量的“新陈代谢”——但香港影视圈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要么就是一边付出巨大代价一边给自己脱胎换骨。

而且有些残忍的一个现实是,香港电影的这种“努力”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无法挽救没落的结果。

最近上映的古天乐的《明日战记》,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着香港电影人“努力求变”、适应时代的作品。

近期跟《明日战记》几乎同时上映的《独行月球》票房大卖,其间的差别我认为大部分可以归因于上边这个解释。

麻花这个团队深谙国内群众的“痒点”,换而言之掌握了流量密码,加上相比香港团队更充足的资金——来自于强势的资本吸引力,更高效的拍摄工作,以及绝不亚于香港的制作团队。

而除了这种令人无奈的客观条件的改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两部科幻片的内核有所差别。

实际上我不愿意将《独行月球》视作科幻片,就像《疯狂的外星人》、《外太空的莫扎特》或者更早些年的《长江七号》,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幻电影只有两部,一部是《流浪地球》,另一部就是《明日战记》。

这不是什么褒奖,《明日战记》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就质量而言差强人意,《流浪地球》我认为可以放进全球优秀科幻电影的序列中去,尽管排名会有些靠后。

言归正传,《独行月球》跟《明日战记》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部披着科幻外套的优秀的商业喜剧片,在商业上表现尤其突出;后者是一部带着悲情阴郁色彩的商业科幻片,在商业化和科幻的表现上比较平庸。

《独行月球》宣传海报

先说说《独行月球》。

我们回顾沈腾的电影,会发现无论什么类型,几乎都会被归入喜剧类型——因为他的电影核心是围绕着喜剧效果来打造的。

也就是说沈腾这么多电影其实没有什么新角色,一直以来演的都是一个喜剧角色,只不过披上了不同的外套,表演着不同的剧情——也难怪票房炸裂但表演难以得到电影节的肯定。

艺术性上不突出,但“沈氏喜剧”的商业化极其突出,熟悉的笑容腔调,恰到好处的搞笑节奏,让每个不那么纠结什么内涵什么脑洞的普通观影者们看得心花怒放,让我们在这么艰难的生活中收获两个小时的欢笑。

票房怎么可能会差?

但是口味好,并不意味着有营养,也并不意味着回味无穷。就像票房好,观影效果好,并不意味着他是一部好电影。

我其实并不害怕沈腾会变成类型演员,他做喜剧演员挺好的,星爷也是类型演员,一直都在拍喜剧。但是拍喜剧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推陈出新,就不需要进步——喜剧的表演是有层次感的。

我怕沈腾开始横向发展,而停下对喜剧层次感的探索。

如果有机会很想跟沈腾说一句,“喜剧的本质是悲剧,而不是搞笑”

相比而言,《明日战记》虽然科幻的内核更明显,但作为一个故事,作为一部电影,它的完成度相当有问题——在一部九十分钟的科幻电影中,它既想呈现一个完整的科幻剧情,又想穿插进感情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如果用九十分钟来呈现会有多糟糕,作为元素更多、剧情表达上更复杂的《明日战记》来说,只会更加糟糕。

当然我能理解,古天乐并非不想拍得完美,但是受限于资金,受限于拍摄难度,受限于创作能力,受限于其他种种原因,他都不得不接受现在这个作品——他已经尽力了。

相比于电影,我更欣赏古天乐的一些想法,他是不想在香港电影的没落大潮中躺平摆烂的那一类人,所以就总想做些什么,给香港电影趟一条路。

我相信他在拍摄这部电影的十年中肯定遭受过非常多的不理解,如果大部分人都选择躺平接受某个悲观的结论时,你一个人的不服输,有时会变成对其他人的一记耳光,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阻拦你,向你提醒前路上的艰难和障碍——而且他们往往是对的,最终的结果也往往会证明这些悲观者的“远见”。

但是怎么说呢?尽管古仔的努力失败了,但真正的改变往往就来自于古仔这样的人。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悲观者往往正确,而乐观者更容易成功。

所以我愿意抛开对《明日战记》这部电影本身的某些意见,买一张电影票支持一下这位电影人。

也希望香港电影有一天能真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想聊聊关于影视的其他一些问题。

前些年韩流日流对中国文化输出,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产出体系,一方面因为接触这些文化产品的时间并不长,来自于文化群体的文化产品制作和创作都没有进入旺盛期;另一方面在于,国内对于各类题材作品的审核有着比较明显的管控,这些也导致很多有思想性或者创新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大众面前,长此以往,就反向影响到了创作和制作层面,很多题材作品开始出现套路化、模板化现象,并间接影响到文化产品质量上的提升。

而此消彼长,韩国这些年在影视领域的迅速崛起,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同时我认为国内这几年在审核上很明显受到了这种影响,某些尺度较大的影视作品也最终来到观众面前。

比如说前几年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及2020年的电视剧《沉默的真相》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

如果将一部影视作品视为一个木桶的话,那么中国影视的优势在于商业化,在于市场规模,而它的劣势在于其质量,在于其现实意义。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播文化产品,它的出现其实对现实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它表达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于人们三观的某些纠偏,对于时代变化的某种刻画等等,而不只是作为娱乐产品。

但很显然,我们缺乏这种有深度的影视剧。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产品将成为文化输出的主力,那么有什么比影视作品更直观、更生动、更合适?

最后的最后,希望古天乐和香港电影人们继续探索——所有的探索都有价值,希望沈腾继续向着喜剧探索,去成为另一个类型的喜剧大师,而不是一位成功的搞笑演员。

顺便期待下一部国产科幻大片的上映。

标签: 独行月球大卖 明日战记遇冷 不同境遇背后隐藏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