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90年代,是林正英僵尸片的时代!

90年代,是林正英僵尸片的时代!

时间:2022-03-17 21:22:04 来源:腾讯网

林正英逝世20周年海报

作者:艺术家 钱赓

“九叔”正式开启道长时代后,悠悠一段时期的低潮,后来,林正英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再次将香港僵尸片拉至顶峰,接下来便是这一时期的梳理。

九叔时代

90年代,再攀高峰

如果说洪金宝开创了动作+喜剧+恐怖的风潮,那么林正英就是将这一风潮带向巅峰的男人。

1985年,由嘉禾电影出品,洪金宝担任制片,林正英主演的电影《僵尸先生》正式上映。林正英饰演的九叔一角,一字英眉,面容肃穆,正式开启了林正英“九叔”的影迷印象,林正英也成为了僵尸片代言人,《僵尸先生》的上映也标志着香港僵尸片达到了顶峰。

《僵尸先生》剧照

80年代末期,套路重复的僵尸片已经蚕食了观众的耐心。缺乏创新,跟风模仿,让僵尸片流失了自己的市场。而随着徐克的新武侠、王晶的喜剧动作片等新一代商业电影崛起,僵尸片也开始逐渐被各大电影厂商抛弃。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天降猛男,对于僵尸片来说,这个人就是“九叔”林正英。

林正英为避免香港僵尸电影黔驴技穷、自断生路,拍摄的此类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余,亦开始积极将西方吸血鬼及僵尸融入香港僵尸片中。

他于1989年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结合”的最佳范本,该片不仅将民间“养鬼”之说改成“养小僵尸”,道长与小僵尸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对敌,而且大胆引出西洋吸血僵尸,来一场中西大战,影片最热闹新奇之处便是茅山术降不住西洋僵尸,一眉道人无奈之下用炸药爆破,却仍然不能奏效,最终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尸,方才大功告成。

《一眉道人》海报

片中使用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将功夫、鬼趣、法术和戏曲表演轮番搬出,让当时的观众感到非常新奇,更是基本形成了僵尸类型电影以赶尸、道士斗法为基础的叙事机制。至此,香港的惊悚鬼怪电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势至今不衰。

进入90年代,打响僵尸电影第一炮的是与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班的钱月笙、陈会毅,两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欢》(1990)名为“捉鬼”,实为“收藏僵尸”,鬼倒是有一个,却是忠心耿耿的“鬼仆”。

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开篇用现代科学仪器给僵尸做实验,本来很有搞头,可惜没有深入,最终只沦为一个小噱头而已。

《捉鬼合家欢》海报

林正英在1990年也拍出一部《驱魔警察》(董玮导演),从民初走向现代,沿袭了刘镇伟《猛鬼差馆》中警察拍档与尸魔斗法的模式,不过玩的仍是茅山术,算是茅山僵尸片与警察搭档破案两大类型片的综合体。

《驱魔警察》海报

此时,刘镇伟也在乐此不疲地给僵尸不断升级。《猛鬼学堂》之后,王家卫再也不写僵尸片了。而刘镇伟在《猛鬼大厦》(1989)、《尸家重地》(1990)等片中大搞鬼马实验。

靠西洋元素在僵尸片中搏出位的刘镇伟,后来更回归于传统,研究出了不少新的灭僵招数。最特别的就是化身为历史、神话人物来打败僵尸的方法。

八仙、哪吒、荆轲纷纷登场,杨贵妃、王昭君、赵飞燕同台献艺,令人眼花缭乱、倍感穿越,侧面表明刘镇伟早就有了“大话”的癖好。

《猛鬼大厦》、《尸家重地》海报

其实,1990年,若论中西结合得最为荒诞的,应首推陆剑明导演的《僵尸医生》。

影片从医生林保怡在英格兰与女吸血鬼陈雅伦在一夜风流时被咬,事后回港逐渐呈现西方吸血僵尸症状,如惧怕阳光、贪食患者鲜血、喜着黑色斗篷、晚上睡觉甚至如蝙蝠倒悬梁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运功将他治好。

孰料此时吸血鬼伯爵赶到香港,于是众人与其在医院展开血战,眼看不敌之际,林保怡等三名男医生竟然被刘、关、张蜀汉三杰附身,最终战败西洋吸血僵尸!

《僵尸医生》海报

不可否认,《尸家重地》与《僵尸医生》的编剧都有信马由缰的超强想象力,但如此单纯为搞笑而搞笑的荒诞不经,观众似乎并不买账,票房不温不火。

《一咬OK》海报

倒是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电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几部僵尸片中最受欢迎,林子祥所饰的吸血鬼李伯爵,身处欧洲古堡,身着黑色礼服,如西方哥特文学中的贵族吸血鬼一般优雅,影片情节亦是有吸血、有惊情,有恶斗、有浪漫,颇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韵,只是少了些恐怖的气氛罢了。

这与之前香港的僵尸电影只顾胡乱抄袭和盲目嫁接,却从不理会西方吸血鬼与僵尸原来有本质不同的做法大相径庭,可称得上香港僵尸片走向国际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非洲和尚》=海报

之后,林正英也在不断尝试创新,拍出了《非洲和尚》(1991)等经典作品,被称为僵尸版的《上帝也疯狂》。而事实上,此时僵尸电影确实已积重难返,可怜只剩下林正英独撑大局。

数量众多的僵尸片数量也侧面反映了粗制滥造,观众对这类题材已经开始厌倦漠然,再加上王晶赌片和徐克武侠片开始大行其道,一时间当年极受欢迎的僵尸题材鲜有人再敢涉及。

刘镇伟、王家卫

另外,香港僵尸片史上,有个人所执导的片子可能不如那“二刘”的出名,但他对僵尸题材的痴迷程度绝对完胜。此人便是《僵尸先生》的原著作者——黄鹰。

作为僵尸题材的骨灰级爱好者,黄鹰最热衷于给读者和观众开一场场“僵尸学堂”。这种学堂既讲解恐惧的来源,又展示克服的方法,使观众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获得安全感,这也是香港僵尸片的魅力之一。黄鹰的死据说也与其爱好有关。

黄鹰,另有笔名"卢令"。1956年10月28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中山,"灵异推理派"作家。黄鹰在香港出版界、电影界、电视界及漫画圈内均享有盛名的作家和编剧家。其创作风格受古龙影响颇深,以接写古龙《惊魂六记》成名。代表作《天蚕变》、《大侠沈胜衣》系列。其中《沈胜衣》还被"丽的映声"改编为电视剧。另有"僵尸系列"小说与余无语并列鬼王。

1992年,他因拍摄僵尸片资金周转不灵而借了高利贷,后来却血本无归,被追债者打死在家中。黄鹰的惨死也折射出香港僵尸片后来的没落。

第二年的续集《猛鬼学堂》也是相同的班底,但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完全模仿传统公式化的僵尸片。《猛鬼差馆》采用双人拍档喜剧的模式,并且将传统的清朝僵尸变成日本侵略者的冤魂。

这之后的作品无论是回归本土茅山僵尸片的《僵尸至尊》(1991,刘伟强导演)、《新僵尸先生》(1992,刘观伟导演)、《音乐僵尸》(1992,唐伟成导演)、《湘西尸王》(1993, 袁祥仁导演,之前有提过为袁和平胞弟),还是如《一咬OK》一样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电影的《一屋哨牙鬼》(1993,曾志伟 / 曹建南导演)都不可避免的接连票房败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风武侠片的热潮风起云涌之时,香港的僵尸片却彻底陷入绝境。

从左至右依次为:《僵尸至尊》、《新僵尸先生》、《音乐僵尸》、《湘西尸王》,《一屋哨牙鬼》海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僵尸题材虽然在香港大银幕上几近绝迹,却在电视荧屏上继续“苟延残喘”,而这依然要归功于“僵尸道长”林正英的不离不弃。

1995年至1997年,林正英与亚视合作拍摄的《僵尸道长》系列剧集,收视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体现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尸片还是大有市场的。谁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厉、准备接拍《僵尸道长》第三部时,却因肝癌于1997年病逝。

这位平时素来低调的“老实人”(蔡澜语)的死讯一公布,香港电影界皆惊,痛惜之余,不免哀叹香港自《僵尸先生》以来创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杂技便可营造惊人视觉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剧风格的茅山僵尸片,在林正英仙逝后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僵尸道长》海报

接下来的发展似乎正是如此,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之初,香港银幕上又出现了类似僵尸电影的《生化寿尸》(1998,叶伟信导演)和《生化特警之丧尸任务》(2000,郑伟文导演)等片,情节模仿的皆是西方电子游戏《生化危机》,其实与本土传统僵尸片根本没有什么关联。

而在电视荧屏上,亚视在林正英死后,放弃制作传统民俗的《僵尸道长》,转而拍摄完全借鉴西方吸血僵尸体系的《我和僵尸有个约会》(1998,冼志伟导演),剧情中西合璧,主题较之以前更有深意,讲爱与拯救,再加上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结果大受欢迎。死对头邵逸夫都大度地夸《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拍得好看。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第一部 海报

但尽管如此,该剧拍到第二部便开始收视下滑,并且这股“西风东渐”的僵尸题材也并未因此延伸到大银幕上来。

标签: 90年代 是林正英僵尸片的时代 僵尸先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