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春节档速评|《狙击手》:七十多岁的张艺谋把电影做成了一门纯手艺

春节档速评|《狙击手》:七十多岁的张艺谋把电影做成了一门纯手艺

时间:2022-02-09 10:36:03 来源:腾讯网

春节档影评系列4《狙击手》

春节档五部真人电影,《狙击手》口碑领先,票房垫底,这恐怕是首次进军春节档的张艺谋所始料未及的,不过他大概也没时间考虑这些,他正在冬奥会的现场,那里有更重要的事。《狙击手》和冬奥会,或许能看出些张艺谋当下的状态。

一次接近完美的技术示范

聊《狙击手》很容易会让人对照起《水门桥》,同样的抗美援朝题材,同样的雪天作战,一个携着影史冠军的余威而来,一个却连第一主演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于是很多人叹张艺谋选错了档期,更选错了对手。

但其实二者的相似性却远没有我们想象得多,它们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以绘画来形容,我觉得就是一个泼墨一个工笔,那边徐克在那里挥毫泼墨,怎么奇观怎么来,这边张艺谋却在小心翼翼地勾画,规规矩矩地展示着他的技术,不过有意思的是,以往泼墨的活儿都是张艺谋的手笔,从《英雄》到《长城》,把“大片”这两个字玩了个翻来覆去。

是的,《狙击手》于我的感觉就是一件精巧的工艺品,单场景的战斗被张艺谋拍得悬念迭出,以一种纯熟的类型片技巧展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功力,几场战术诱敌的戏拍得清晰无比,让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战争场面变成了过家家,或者拼蛮力。

但其中最让我惊喜的地方还在于其精巧的平衡感,这从影片“先声夺人”的旁白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你看惯了带有时代印迹的国产战争片,自然会对这样的语气语调很熟悉,张艺谋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把观众和影片拉开了距离,以使我们可以以更冷静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场战斗,于是电影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双方如出一辙的战术安排,也可以从望远镜(观察)和谁先打(主动出击)这样的设计中看出张艺谋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当情感让位于理性,一切便很容易明朗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一次完美的技术示范,虽然有些许煽情的元素在,但依然可以作为战争类型片教科书式的存在。

没有“元素”的张艺谋

但有意思的是,你越是熟悉张艺谋,越是很难察觉得到电影里的所谓“张艺谋元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张艺谋极其热衷于浓墨重彩与革命美学,从《红高粱》开始,这样的特质便几乎烙印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中,但或许是雪地环境的天然优势,也或许是他找到了更适合发挥的地方,《狙击手》这样的电影如果你不看导演的名字,或许丝毫不会将它和张艺谋扯上什么关系,它更像是一个年轻的、熟练的好莱坞式类型片操作,这几乎可以当作是一次个人特质的分离,然而这种分离,于观众,于张艺谋,似乎都是一件好事。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又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这是个人特质决定的,记得很久以前,张艺谋曾经做过一次ReCatch个人价值诊断测试,那次测试的结果是,他的能量值超高,而自我成就感却又很低,意思是,他可以每天只睡三小时、连续几个月地投入一个项目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是结束后,他很少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个最意外的例子是,当年他导演奥运会的开幕式,几年的筹备、铺天盖地的好评,但结束当晚他却觉得自己搞砸了,心情异常沮丧,事后采访起来,他也只说了一句,“我给我的团队打满分”,自己呢?可能他至今仍不太敢去看那次奥运会的国内转播录像。

所以对张艺谋来说,电影和其他活动一样,只不过是一项工作,他信奉“机会是留给准备的人”这句话,有机会就超负荷地扑进去,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你无法分辨到底什么样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于是他只有不断地拍摄不断地工作,以期望有那么一天,回过头来,不会后悔错失了些什么不该错失的东西。

几年磨一剑?或者追求经典与深度?张艺谋没那个时间。

本刊综合评分:★★★★

标签: 春节档速评|《狙击手》:七十多岁的张艺谋把电影做成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