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太残酷!《狙击手》点映口碑出炉,张艺谋喊话影院求排片
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张艺谋带着女儿张末拍摄的电影《狙击手》,在春节档之前走进北大,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率先点映,首波口碑已经出炉。
敢提前点映的片子,都是对自身水准有信心的,果然,先就赚了一波眼泪,让观众哭湿了口罩。
每年春节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年格外不同,连张艺谋也挤入了该行列,由他与女儿张末共同执导的《狙击手》,大年初一,正式亮相。
这也是张艺谋从影38年来,首次参与春节档。可春节档的竞争也一向是格外激烈,在隔壁《长津湖之水门桥》预售破两亿的时候,《狙击手》的预售不过四千万,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的结果就是——影院安排的排片时间不佳。
面对压力重重的春节档排片,张艺谋导演也因为着急而“卑微”起来,在线喊话电影院——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直接表示:看到《狙击手》的排片很着急,希望别把《狙击手》排到凌晨或半夜,多排点片,多给点好时段,也是希望大家的心血和好的作品能够被看见。
《狙击手》的这个情况,和去年春节档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人潮汹涌》有点相似——
去年春节档,刘德华和肖央主演的《人潮汹涌》最初排片情况也很不理想,大多数都在一早或者半夜,挤不进黄金时间,有的地方甚至一天只有一早有一场排片,当时也是被很多人不理解说“为什么刘德华的片子也排不上片了?”
但是,后来随着口碑的发酵,《人潮汹涌》后发制人,逆袭成为黑马。
这次,感觉张艺谋的《狙击手》和刘德华的《人潮汹涌》,在春节档排片问题上一样慌?
因为值得被看见,所以不应该被埋没,点映之后,《狙击手》的首波观众口碑不错,不少观众都哭了,此外,影片并不沉闷,片中还有幽默的地方。
《狙击手》的点映口碑,随着被更多的人看见而持续发酵:点映后,一位观影的志愿军老爷爷颇为激动,不停站起来想要发言。
有人说,“(《狙击手》呈现的是)不一样的抗美援朝,以小见大的感动”。这一次的张艺谋,无疑是选择了最特别的一群人,一群在战争里异常重要却总是“躲”在角落里的一群人。
故事的切口,来源于抗美援朝时期鲜少有人关注的、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的“冷枪冷炮”运动(冷枪可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冷炮则主要打击500-3000米的目标)。
那时,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双方陷入阵地战阶段的“拉锯战”,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志愿军组织了大量狙击手和神炮手,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
那是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战斗,也是需要智慧与耐力并存的战斗。
甚至,没有张艺谋最擅长的大场面的刻画,只有孤独感充斥着的单枪独斗——这也是狙击手战役很少被影视化的重要因素,无法利用战争声势浩大的画面刺激,更考验导演的功力。
张艺谋这一次更为大胆,除了选择“狙击手”这个特别的故事题材,还选择启用了大批量的新人、影视行业里的“无名者”来饰演这些无名英雄。
在大家都追求熟面孔的今天,这一举动也同样令人钦佩。 当然,不少人怀有疑问,为什么让这些新人成为抗美援朝中的一份子,张艺谋曾坦诚的回答道:“要拍一个写实性的战争,要求战士都是生面孔,产生记录性的真实感。”
去除明星的光环,希望能够只凭借角色本身得到大家的认可。
要知道,抗美援朝也被称为是“青春的战场”,那些战士大多只有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为了更加贴合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狙击手》的导演组搜集了北电、中戏、上戏在校大一到大四所有男生的视频资料,从中筛选出了“狙击五班”。
累计下来,是从200人中选8个,而得到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
为了能够更好的贴合军人形象,饰演“狙击五班”的年轻演员们提前半年就开始进行封闭训练,体能、格斗、射击……
有人“2个月瘦了30斤”,有人“每天都在挑战体能极限”,他们凭借满腔热血来还原当年志愿者们的一腔孤勇。
张艺谋也是如此,竭尽全力以求真实,不下雪就不拍摄,哪怕全剧组都在等着,也绝不肯用假雪来“糊弄”。
幸好,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认可,观影场里好评如潮,还有人观影后接受采访,称电影让她“哭了好几次”。
观看战争片,我们总会为英雄的牺牲所感动,《狙击手》的感动则是持续性的,我们能从中看到“狙击五班”里的人物,从小小的平凡人成长为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
影片的镜头不是跟着故事前进,而是聚焦在人物本身,随着人物的成长与蜕变,造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细腻又独特。
张艺谋曾说“我们希望从细微之处展现伟大战争的一个小角落,从小切口入手选择了狙击手群像,以那些平凡的普通的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力求让大家记住电影中每个人的牺牲,感受到(他们)为国捐躯的家国情怀”。
真正的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狙击手》里的几位战士,更是奔赴在战场的无数英雄。
好电影值得更多机会和排片,今年春节档,张艺谋导演能如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