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记录生与死的感悟,焦点影人许慧如的影像世界

记录生与死的感悟,焦点影人许慧如的影像世界

时间:2022-01-20 07:30:10 来源:腾讯网

2022年1月,新亚洲影志第15期工作坊“澳门闲人”将在这座精致的城市与爱好影像的人们相遇,除了丰富的游历、创作、观察、找寻活动以外,新亚洲影志与Taiwan Docs再度联合策划的——台湾纪录片影展也会将集中展示十部优秀的纪实影像,在窥见他人生活一角的同时,更希望唤起大家对生活的感知,以及意识再找回。

凹凸镜DOC奉上短评一组。在澳门,让我们与市井相遇。

**参展影片均得到澳门相关部门认可。

大部分观众们对许慧如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因为她拍摄的大部分是从自身生活出发的纪录短片。但实际上,这位1975年出生的女导演,她的作品已经在国外影展斩获不少荣誉。

许慧如,1975年出生于高雄,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毕业,现为自由影像工作者。作品经常以安静的凝视洞悉人存在于世的荒谬,从极冷的调子里映照出另一种温柔。

许慧如

2003年,许慧如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杂菜记》入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节亚洲新浪潮单元,并获得荣誉奖。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女儿(导演自身)与父亲之间看似疏离,其实紧密的对话关系,呈现两人孤独又互相依存的生命状态。片中,DV粗粝的质感和日常的生活相得益彰。与父亲的对话,不是出现的小狗,在指缝中溜走的时光,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杂菜煲”。

《杂菜记》

2019年,许慧如又凭借《临时工》入围这一单元。在《临时工》中,导演聘雇了三位真正的临时工来扮演临时工。

《临时工》

实验记录影像《临时工》,最难能可贵的是临时工之间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而缓慢的节奏下,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导演想传递的空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许慧如

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是台湾地区第一个专业性的纪录片研究所,也是许慧如就读的地方。这里主张培育以“纪实性音像纪录”作为方法,兼具创作、研究与实践能力,配备有张照堂、井迎瑞、吴乙峰、黄玉珊等一流师资,培养出杨力州、曾文珍、吴耀东等知名的纪录片从业者。这其中,许慧如的师哥吴耀东还曾凭借《在高速公路上游泳》获得山形国际纪录片节新浪潮单元首奖小川绅介奖。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

《杂菜记》就是许慧如在就读台南艺术大学时期创作的作品,导演从自己身边出发,记录了一段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表达自己对于生命和亲情的认知。

《杂菜记》

而成为纪录片导演之前,她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导演工作室实习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了新闻和纪录片的差异”,从而选择从电视台辞职,学习纪录片专业。

2008年,许慧如创作的《黑昼记》延续了《杂菜记》的主题和创作风格。在这拍摄部纪录片时,许慧如的父亲已经身患癌症,摄像机记录的影像更像是一种告别。

镜头中,罹患癌症将不久人世的父亲,叨念催促著女儿完成终身大事。然片子后半段,仓皇面对的,却是更加突如其来的阴影……

《黑昼记》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也被检查出患有癌症。但是,导演并没有将此事告知父亲,而是慢慢的陪着父亲就诊,记录日渐消瘦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

书信,旁白,导演用影像来悼念已逝的父亲,生有涯,而影像无涯,画面被定格的瞬间,时间仿佛也静止了。

《黑昼记》

很多观众看完后,都有感同身受质感。私影像的力量就在于把自己暴露给观众。这样的真诚,让观众也会有代入感和联想到自己的亲人。

第六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湾本土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对这部纪录片的评语是:“一段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的故事,导演以冷静的笔触书写生与死的感悟,令人悸动。”

《黑昼记》

自2014年起,林木材在台湾国际纪录片展上提出“再见真实”,主张重新审视纪录片的核心哲学——真实,探索纪录片的更多可能性。而许慧如的作品《临时工》《地洞》就是对这一核心哲学的实践和延伸。许慧如眼中的真实,绝不是单纯机械的记录而已,相反,她试图在另外一个纬度理解“真实”,她甚至会主动的去发动事件,而在这事件过程中,并不去打扰时间的发展,较为平实的展现出,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

在《临时工》中,导演聘雇了三位真正的临时工来扮演临时工,废弃工厂的空间便是舞台,他们在其中组构出了一个若有似无的、临时的家。

《临时工》

导演坦言,这样的创作是希望:“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城市与荒野的边界、家与流浪的边界,活著。”这部片子,也让她获得第20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最佳短片提名。

当然,《临时工》也会遭受一些非议,有人也认为导演的做法,是一种“布尔乔亚式的凝视”。利用舞台剧的表现手段,模糊现实和表演的边界,未尝不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地洞》是许慧如创作的纪录短片中,笔者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对准了临时演员群体。两男一女来到军事遗址的地洞进行试镜,互不认识的他们要饰演一家人。一桌二椅摆放在潮湿阴冷的隧道中,演员们忙著研读剧本、剖析角色的不幸遭遇,却越讲越往心里去。

此时,地洞外的创作者永鸿忙着为不同剧组勘景、客串临时演员。

《地洞》

导演深挖到了永鸿身上的家事,通过永鸿的讲述,观众渐渐明白,永鸿多么的渴望有一个理想中的家,一个没有过劳早逝的母亲,没有又赌又嫖、长期家暴母亲的“那个人”的家。

在观影时,有一种戏中戏的感觉,作为临时演员的拍摄对象要表演生活,而隐藏在演员背后的他,自己的生活也如同电影一般跌宕起伏。永鸿把摄像机看做了自己的“树洞”,可能他的故事是第一次被人认真聆听。

《地洞》

以下为其他参展影片简介与短评,一起奉上。

《恶人之煞》

导演:李永超

制作:2021年

时长:76分钟

简介:

一位充满暴戾之气、满口嗜杀成性的缅甸克钦青年,他将杀戳当作儿戏般谈笑。过去的军旅生涯使他付出惨痛代价,也彻底改变他的人生,如今面对未来的方向,他该如何思考、如何抉择 。

短评: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导演李永超的最新力作,在缅北山林之间,毒品是控制士兵的方式,战争把人性的恶给放大,因为导演童年差点被抓去当兵的经历,让他与拍摄对象有一种同情,试图去用影像理解拍摄对象,对于未知的缅北,对于福音戒毒所的物理空间,在导演的镜头之下,揭秘展开。

《度日》

导演:林佑恩

制作:2020年

时长:40分钟

简介:

父亲过世、母亲离家的土豆,与亲人关系疏离,未成年便投入社会。在搬金纸、喷农药,甚至是游走法律边缘的谋生方式间,土豆与友人们也曾躁动想望、期盼翻转,但不停离散与流动的生命旅程,却让他们没有机会停歇与改变。有时像大人,有时又像小孩的他们,可有机会停止复制这样的人生?

短评:

正所谓度日如年,迷惘的少年穿行于城市。在摄像机的两端,一端是象牙塔下的天之骄子,另一端是未成年就在社会闯荡的“高风险少年”,难以逾越隔阂之下,拍摄和被拍摄的关系给人无限遐想,“下次来可以一起洗车,不用带机器”是一种真诚的邀约,让我想到很多年前,在网吧遇到一个社会哥,他笑着说道:“我也有很多大学生朋友。”

《咪咪猫的奇幻之旅》

导演:郑治明

制作:2020年

时长:24分钟

简介:

载著瓦斯桶的小货车穿梭淡水街头,所到之处总会出现黄色“咪咪猫”。店老闆每天扛著沉重的铁桶,攀爬窄庂楼梯间,出入淡水老宅,将他画在墙面、转角和电线杆处的猫咪涂鸦送进社区。城市的另一头,咪咪猫与广告举牌工人一起,伫立在淡海新市镇建案林立的地景中。崭新都市拔地而起,咪咪猫随着老淡水的消逝,逐渐淡去。

短评: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纪录片,被拍摄对象的乐观所温暖,城市的变迁之下,多希望咪咪猫一直都在,一座城,一个人。

《曹大哥的休息站》

导演:林泽豫

制作:2020年

时长:22分钟

简介:

退休后,曹大哥和赖大哥在城市的一角拉张长桌,置几板凳,每晚几杯高粱下肚后便开始一搭一唱,揭政治,怨家庭,吐人生。这个角落宛如老男人们的桃花源,意外闯入的导演与大叔们的洒脱不羁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之交,一起享受著插科打诨的开心时光,品尝未曾经验的人生况味。

短评:

年轻的导演听七十岁的两位阿伯讲人生谈过往,如黄粱一梦,不觉时间渐晚。

《逃跑的人》

导演:曾文珍

制作:2020年

时长:87分钟

简介:

为什麽要逃跑?赚取更多钱?追求更好的工作?本片透过草云与维兴的现身说法,呈现“逃逸外劳”的生命处境,他们抛开合法的工作身分,铤而走险在外工作,在台湾穷尽青春,试图为家人挣得一个更好的生活,也为自己改变未来的命运。

短评:

关于女性移民的故事,天然自带关注属性,导演长达六年时间的观察,让这部纪录片具有了人类学的属性,女性导演视野下,逃跑的人,何处是归途?

《捕鳗的人》

导演:许哲嘉

制作:2021年

时长:54分钟

简介:

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台湾宜兰兰阳溪的出海口,会出现一批临时搭建的工寮聚落,一群来自东部的阿美族人群聚在此,捕捞当年亚洲第一批鳗鱼苗,这裡是他们临时的家园。

61岁的捕鳗人噹噹,第7年来到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交往的女友舞赛陪同前来,让工寮的生活多了安定感。深夜里,捕鳗人下海捕捞高价的鱼苗,等待他们的不只是狂风大浪,还有更现实的生存挑战在临时的工寮聚落。在地帮派的挑衅骚扰、强劲东北季风与潮流导致的死亡频传,还有鳗苗渔获量波动的巨大风险。然而这里也是捕鳗人临时的家,他们在此地再现原住民传统生活,凝聚彼此的情感,共同面对生存的现实。

短评:

日夜颠倒的辛苦工作,捕鳗人在“帆布为顶,木板为床”的工寮聚落里抱团取暖。“赢了拿钱输了丢命”,作为对原住民族群的观察,这部纪录片将他们隐忍而又坚韧的生活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标签: 记录生与死的感悟 焦点影人许慧如的影像世界 黑昼记 许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