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这个离婚事件,绝非一个“瓜”这么简单

这个离婚事件,绝非一个“瓜”这么简单

时间:2021-12-22 16:34:50 来源:朝阳公园东七门儿

“今天事件的演变,也已经远远超越我们的婚姻问题,你婚前婚后的所作所为都是社会问题。”

是的,我要来说说这阵子这个“众所周知”的社会问题了。

它,是瓜还是“一个社会事件”?

最初这件事情发生之时,很多人都说“又有瓜可吃了”。但真的只是“瓜”吗?

如果这个事件的发展,停在15号下午的离婚声明,那时候,还能勉强算作是一个“瓜”。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开信”被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内幕”也被公之于众。哗然的社会情绪,是每一个人都认为“此事与我有关”的印证。

因此, 这件事,绝非是一个“瓜”,而是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困境。

一种因为足够普遍,而能引起广泛共情的困境。

或许你可能想问,有必要如此隆重地为这事儿下定义吗?

我的答案是,有必要。

因为如果你仅把它当作一个瓜,那接下来可能只会求得一个又一个的瓜。

只有当我们把它正视为一个事件,去掉无用的戏谑乃至恶意,才有可能不出现下一个瓜。

或许你想问,既然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不指名道姓?

因为我一直认为,现象比个案重要,观念比姓名重要,更何况事件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所以——

重要的不是把矛头指向具体的谁,重要的是知道这件事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她,被噤声与“被疯”

今天早上,新回应中提到那位身为丈夫的人“……一直想要换心理师,直到他可以找到会被他说服,他的太太是疯子的心理师。”

看到“疯子”这个词的时候,我同时感受到了一种“荒诞感”和一种“现实感”。

“荒诞感”,不仅在于丈夫用如此荒谬且愚蠢的手段“甩锅”。

这种“荒诞感”更多是说,当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这个声音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居然是“有可能”被一句简单的“疯子”消解的无影无踪的。

一旦被捏造成了“歇斯底里”,一个人所有的正当诉求就可以被轻而易举的忽视了。

而“现实感”是,我想到一个又一个现实的“事件”,每一个事件里,舆论都期待甚至要求受害者必须体面,否则就不配伸张自己的权力。

但问题是,受害者这个身份,以及伸张权力这个行为,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不是本来就自带“不体面”的偏见?

以至于很多人在伸张权力的时候,必须怀抱谦卑乃至羞愧的态度,总得说一声“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对权力的热爱和追求无需愧疚)

我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思考过一个问题:那些受害者,他们为什么不发声?为什么不早点发声?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说:很多受害者会认为,虽然自己被伤害了,但加害者“罪不致死”,而如果自己说了出去,可能会让对方身败名裂,所以还是“算了算了”。

真的是这些受害者拥有更强的共情力和体谅品质吗?也许吧。

但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受害者一旦“咬住不放”,就瞬间失去了“体面”;一旦让“罪不至死”的人“受罚过重”,自己就会极容易陷入“歇斯底里”“疯子”“神智不清”的指控,从而让自己原本正当的申诉也失去力量,甚至人格都受到损害。

这个恶性循环,让受害者总是处于“不发声绝对不被看见”,“发声可能失去更多”的狭缝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沉默。

而从17号开始,这场离婚风波里妻子一方的发言,恰好是对上述心理的颠覆性反抗——

呵,你不是“罪不致死”,你是“罪有应得”;我不是疯子,你才是。

所以我甚至觉得,我们夸她是“姐姐”“人间清醒”,都还不够到位。

以往,受害者们都在担心撕破脸皮是不是不体面。但现在,她告诉我们——犯了错就是要付出代价,而拒绝承担才会导致身败名裂。

以往,受害者们还会担心发声之后会不会被二次伤害。但现在,她和支持她的声音,都成为了一支强心剂——没关系,大家都不傻,你可以说,我们陪你到最后。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要叫她英雄。

嗯,她是英雄。

她,要被夸赞还是被指责?

当然,这位英雄,除了承受丈夫的荒谬言论,还会收到来自局外人的评论

标签: 受害者 全职 主妇 文笔 女性 事件 疯子 权力 风波 丈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