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拍电影之风盛行,真正叫好的一部应该是它—《十二公民》
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获得2.5亿票房,占据了全年的四分之一,现在一部电影收获2.5亿票房,可能制作方还在叫苦连连。
国内电影票房指数式的增长,让国内电影人失去了沉淀的耐心,对票房的逐利,使得现在的电影很多变成了快餐模式,太多的电影都是拿来主义。
电视剧盯着金庸不放,电影盯着吴承恩不放,还有一种是盯着别人已经成功的电影,如饿狼一样垂涎欲滴。
近些年国内翻拍的电影越来越多,并且很多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但是口碑却不尽如意。
现在正在上映的白百何主演的关于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的电影《门锁》,翻拍2018年韩国翻拍于西班牙2011年《当你熟睡》的翻拍电影《门锁》。
韩国翻拍是大刀阔斧地改动了剧本,而到了国内翻拍韩国的时候,就变成了简单的拿来主义,除了对社会关系做些改动,步调基本一致,因为不仔细琢磨逻辑,到了电影中期就变得无法掌控,豆瓣4.9分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翻拍界我们最熟悉的包贝尔——演员兼导演,对翻拍可谓是情有独钟:《东北恋》翻拍自2014年的韩国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大人物》翻拍自自2015年的韩国电影《老手》;《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翻拍自韩国导演的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阳光姐妹淘》翻拍韩国喜剧电影《阳光姐妹淘》。
哥
这些翻拍电影在豆瓣评分没有一个是及格的(《大人物》6.4,导演五百,门锁的监制也是五百),可以直白点说就是圈电影红利的。
这些电影还稍微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动,还有很多网大翻拍了国外的电影甚至连场景和背景布置都一样(我实在是想不起了名字叫什么了,但是绝对有)。
人人字幕组炮灰了,不知道以后的观看渠道会不会更闭塞,会不会翻拍的电影会越来越多,不得而知。
话说回来,翻拍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好莱坞也翻拍过我们的电影——《无间道》,还获得他们的奥斯卡奖项。
我们翻拍也有几部不错的电影,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翻拍1985年的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财富》。不过电影的笑点很多,虽说是翻拍,却也是用心制作。
下面要说到的这部电影应该是国内最好的翻拍电影了,不如喜剧那样有独特的优势,翻拍的是一部需要非常严谨的关于司法的电影——《十二公民》翻拍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很少见到的翻拍电影豆瓣可以达到8.4分。
讲的是社会中发生了一件杀人案,一个富二代有嫌疑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他的“富”源自于继父。
由于司法体系的不同,电影把框架设置在学校,变成了一次家长们的学堂讨论,十二个家长必须全员认定一致——有罪或者无罪——才能结束讨论,并且关系到孩子的学分。因为有些脱离现实,这一点是一些观众给出差评的理由。
同样是一个单一的场景,学校的仓库内,炎热的午后,十二个着急结束的人,在何冰的引导下,讨论整整一个下午。
除了案件分析的精彩,比如一个腿脚不好的老头的行走速度,是否可以看到富二代杀人逃跑的过程 ,比如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的人,还是一个近视,能不能看清一个凶手。
十二人一点一点地怀疑,举证,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与原版不同的是,《十二怒汉》那十二个人是最终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翻拍的这十二人,完全是吃瓜群众的讨论。除了作为法官的何冰之外。
没有关系到人命的那种谨慎感,这些人又是一个怎样的探讨过程。
除了案件本身,这十二个人还丰腴地展示了国内社会风气和生活气息。
比如最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本身都是生活中的大忙人,都想着草草了事,早点结束这个讨论,不过被何冰一票破坏了。
比如关于富二代是否杀了亲生父亲的讨论,很多人的第一偏见的产生原因便是仇富。
又比如,这些人的互相争执,地域的歧视,说富二代、亲爹、后爹都是河南人,直接引起了这其中河南人的不满(几年前地域讨论确实经常在帖子中起争执)。
比如这里面有个女学生的家长是个有钱的干爹。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100分钟的电影,涵盖的内容非常饱满,讨论的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有几处笑点。
十二人单一的场景,却上演了一出不单一的剧目。
演员的能力是不可忽略的,没有服化道的辅助和场景的铺垫有多么考验演员的演技不言而喻。而何冰、韩童生、钱波等一众老戏骨,和他们多年的话剧舞台经验 ,才能让这部电影产生这么好的效果。
台词自然紧凑,不浮夸,不做作,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翻拍创意,却不效仿模式的电影,翻拍出了自己的特色,除了故事创意,用于衬托故事的背景,人物、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经历和背景完全的中国化。
这才叫翻拍,而不是那种简单的拿来主义。
标签: 国内翻拍电影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