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一个女人决定,拿起刀对抗丈夫

一个女人决定,拿起刀对抗丈夫

时间:2021-11-26 09:40:45 来源:她刊

今天(11月25日),是一个足够让人警醒的日子:

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在这天,央视新闻还专门找来了最贴切的代言人、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安嘉和(冯远征 饰)来发声——

#以爱之名的情感操控也是暴力#

只是反家暴这件事,还是任重道远。

遭遇家暴的受害者,很多时候还是很难在家暴中护自己周全。

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一句话——

不知道、不愿用、不敢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前两天的一则新闻便是如此。

11月20日,北京一男子当街棒打妻子,只因为导航错误发生争执。

被打的妻子蜷缩在地上,不断挣扎求饶。

路人也上前劝阻,男子却根本不听。

在北京的大街上,在人来人往的公交车站,男子无所畏惧。

更让人无奈的是后续。

路人报警后,两人被警方带走。

但妻子一听要对男子进行处分,立刻表示不追究。

警方看这是两口子打架,女子身体也无大碍,于是教育男子之后,就放二人离开了。

多熟悉的剧情。

对女性的故意伤害,被当作“两口子打架”,第三方介入打一下圆场,然后夫妻和解,无事发生。

这样的事情,我们真的看得太多了。

但,今天借这个日子,她姐想要把“家暴”这件事,明明白白地拎出来聊一遍。

因为,家暴从来就不是两口子闹矛盾,床头打架床尾和。

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身体、精神的虐待和践踏,涉及伦理,触及法律。

五年之后,有变得更好吗?

其实,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实施五年多了。

可这五年间,我们见证的家暴事件并不少。

她们有人鼓起勇气揭开自己的创口,只为严惩施暴者,远离恐惧。

但,还有的人也再也没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你可能还记得在66楼电梯里被拖行的宇芽。

2019年末,她用一条12分钟的视频,让我们直面了家暴的残忍,和受害者的绝望。

电梯里,宇芽拼命大声喊叫,没人听到,只能无力地被男友“沱沱”提着两只脚拖走。

他用穿着拖鞋的脚,直接踩在宇芽的脸上,那种脏臭的对人格的侮辱感,如此具象。

一次次殴打、辱骂和恐吓,毫无顾忌。

“你去告我,你也告不赢,你没有证据。”

那天,宇芽又被打得起不来,朋友看到后,只有震惊。

她从没看过任何一个女孩像牲口一样瘫在床上。

但对施暴者的惩处结果,令人寒心。

视频发布后,警方介入,沱沱得到的惩处是,拘留20天并罚款。

对家暴的和稀泥和纵容,成了一个不知会在何时何处何人头上爆发的隐雷。

而去年,这个隐雷,落在了30岁的拉姆头上。

被长期家暴的拉姆,反抗过,离了婚,一心想走出阴影,迎接新的生活。

但前夫唐路阴魂不散,用两个孩子威胁她复婚,不然就带他们去跳河。

拉姆心软了,和唐路复了婚。

但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定律也毫无意外地在拉姆身上验证。

复婚后,拉姆接着被打,躲回娘家没用,报警也没用。

一篇采访中,当地民警称他多次接到过拉姆的报警。

两家吵架,抢夺孩子,但处理的方式,也毫不意外。

警方认定这是家庭纠纷,“清官难断家务事”。

他们能做的太少,因此只警告了唐路别太过分,别动手。

图源:谷雨实验室

而“家务事”最终逐渐失控,成了“刑事”。

那天,唐路带着刀和汽油,闯入拉姆娘家,将汽油倒在拉姆身上,点燃了打火机。

拉姆被这个挣不脱的噩梦彻底击倒了——身上六七处刀伤,和90%以上的烧伤——再也没有醒来。

但,一切没有止于宇芽和拉姆。

宇芽和拉姆身上,有千千万万家暴受害者的缩影。

有太多“本可以”,却“无能为力”的悲剧。

她们被厄运选中,身处漩涡的中心,溺水没人看见,呼救后只能听见自己的回声。

像是一辈子也走不出那片看不到尽头的黑夜。

唯有施暴者,在慢慢收紧他编织的网,肆无忌惮。

这是亲历者的灾难,旁观者的无关痛痒

曾看过一个男人自述打妻子的原因。

其实没有原因。

就是无法控制,想打她,砸她。

她起身无意碰了他一下,就能触发他的暴力开关,抡起拳头就砸。

打了就后悔道歉,再打,再道歉,周而复始。

他说工作压力大,从小得到的家庭温暖很少,才会控制不住自己。

纪录片《是这样的,法官》里的家暴男也是这样。

因为不愿离婚,他先后用水果刀和菜刀,连刺妻子二十多刀,包括头部和心脏。

在法庭上,他满脸后悔和无辜。

“我从小没跟人吵过架,鸡鸭鱼都没杀过,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变成故意杀人这么大的罪了。”

他说只是想吓吓妻子,不想伤害她,反而很喜欢、在乎她,甚至连锤她的时候,也没用什么力气。

其实呢,他造成了妻子身上二十多处刀伤,骨颅脑外伤,多处头皮裂伤,颅骨骨折。

但他的妈妈也在努力为他辩解:“我儿子就是个老实人。”

施暴者,总是那么无辜,总是那么会辩解。

旁人,也愿意理解他们。

而受害者,却不一定再有走出沼泽,为自己说话的机会。

但讽刺的是,似乎总有人试图把已经逃出来的受害者,重新拖回看不见尽头的灾难里去。

一档叫《好久不见》的奇葩节目。

节目组收到家暴男的请求,过来做“和事佬”——劝已经开始新生活的女性,和家暴丈夫复合。

就算这位朱女士说过,丈夫曾经四次打她。

一拳捶到她胸口,内伤两个月才好。

但知情的节目组,还是直接跑到她家门口喊话:

我们是来帮你的,知道你不容易,他真的很想你,特别想见你。

“有什么话不能当面说清楚呢?想想你们的孩子。”

“他想改过自新,给他一个机会吧。”

丈夫拖着腿脚不便的身体,也上门来道歉。

无非也是那两套:知道错了会改,想想儿子。

他最后还说:“我不会放弃你,我永远爱你。”

旁观者轻飘飘地劝她看开点。

施暴者也能理所当然地表深情、求原谅。

没有人听到她隔着门喊的无数次“不可能”。

庆幸的是,节目中的朱女士,始终没有打开那一扇门。

她守住了自己的防线,也将那些黑暗的过去,统统拒之门外。

或许每个遭遇家暴的女性,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一扇门。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扇门关住的,却是自己的自由。

逃离谈何容易?

还有很多局外人在听闻家暴的案例时,问出最多的话,往往是一句,“为什么不跑”。

但逃离谈何容易?

健康时报曾采访过一位离婚律师,询问那些因为遭遇家暴而前来咨询的女性,最终为何没有彻底逃离。

答案各有不同,又都汇集于“恐惧”二字。

努力打拼,在县城做上公务员的何小姐,长时间身处丈夫的家暴中,不知何时引起对方不满,便是一顿痛殴。

和律师聊起这些时,她展示出自己手臂上的伤疤,全是被丈夫用烟头烫过的伤痕。

但这般痛苦却没能成为她离婚的动力。

她明白丈夫随时会找到她工作的地方,将她的生活完全摧毁。

她为自己想出的办法,仍旧只是无可奈何的一句:

“如果有一天我想结束这一切,我会选择自杀。”

图源:《轮到你了》

在相隔千里的另一座城市,同样遭遇家暴的刘女士,面临着相似的绝望。

事业有成的她,在承受丈夫无休止的家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并将所有资产留给了丈夫,只想换取一个自由身。

前夫开始不间断地骚扰她的生活,逼迫她和自己复婚。

刘女士没有退让,却换来前夫变本加厉地伤害。

她的父母和亲友接连遭到威胁,紧接着,她本人也被冲进公司的前夫打成重伤。

她足够独立也足够坚韧,在面对暴力和威胁时没有选择退缩。

如今,他们在法律上已没有夫妻关系,她却还是没能逃脱对方的伤害。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彻底告别这一场噩梦,自在地走在阳光下?

她不知道,也不敢细想。

图源:《最后的朋友》

类似的故事,生活中早已出现过许多。

没有人比遭受家暴的当事人更清楚,当一个男人以“杀你全家”威胁自己时,他所说的话,比任何时候做出的承诺都更容易兑现。

图源:新浪微博

若有办法,她们当然愿意自救。

但逃离一个掌握自己全部信息的人,还要保证家人免受其牵连,谈何容易?

她们需要全社会的帮助。

家暴,不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

曾遭受家暴的人数之多,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离婚纠纷》,其中对因家暴造成离婚纠纷的案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有91.43%的案件,源于男性对女性施暴

图源: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而在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数据:

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

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

每年有15.7万妇女自杀,其中60%妇女自杀,是因为家庭暴力。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数据覆盖下,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存在家暴的受害者。

她们隐匿于平凡的生活中,小心遮住身上的伤痕,试着像普通人一样认真地生活。

但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她们越是小心翼翼,越可能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导致对方变本加厉地行凶。

担心说出来又会挨打、怕丈夫趁机伤害家人、不想让关心自己的人担心、因为丈夫事后道歉而期待他真的会变好……

种种复杂的情绪让女孩们将自己的遭遇深藏于心底,最终选择忍辱负重,苟且度日。

可惜在施暴者的心里,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过是情绪激动时的一场发泄,并未觉得严重,更不会自责。

图源:《大小谎言》

究其根源,或许和惩罚不对等有关。

伤害他人后要接受怎样的惩罚,法律条款写得清清楚楚。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但当这份伤害出现在家庭里,处理结果便又变成另一种样貌。

2009年,北京女孩董珊珊被丈夫殴打致死,生命永远终结在了26岁。

在此之前,她曾因遭受家暴报警8次,得到的答复却全部指向他们存在夫妻关系,“不好管”。

明明是施暴行为,却因为受害者拥有施暴者妻子的身份,而成了可以逍遥法外的“家务事”。

图源:《轮到你了》

荒诞电影般的情节,就这样出现在现实中,让人痛心又无奈。

于是,遭受暴力的女性被一步步推向绝望,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或在不堪痛击下,愤然反击。

有人由此分析过2016-2017年的裁判文书案例,得出的结论是——

在被家暴人所造成的刑事案件中,嫌疑人的年龄普遍偏高,55岁及以上的女性,占比达到总人数的 23.9%,年龄最大的一位,甚至有76岁高龄。

她们在家庭中隐忍太久,在无人帮助的无奈下,只能选择用自己犯罪的代价,来换取一场“同归于尽”。

图源:《直美与加奈子》

所幸,随着大家的发声,一些求助无门的女性,终于开始得见曙光。

2019年,一桩因家暴反击致死的案件开庭,两位女律师力挽狂澜,帮助多年遭受家暴的嫌疑人改判“防卫过当”。

11月17日,一则婚内强奸的案件,也得到了公正的裁决。

犯罪的男子被送进监狱,接受自己应有的惩罚。

图源:新浪微博

这条新闻引发了上万人转发。

但静下来之后,她姐亦觉得,这件事本身也颇具讽刺意味。

作为施暴者,得到惩罚本是理所应当的事。

而如今只能靠一遍遍发声,才能让家暴者得到一点点惩罚。

“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思想深入太久,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忘了。

家暴就是犯罪。

甚至,在她姐看来,家暴比单纯的暴力更让人胆寒。

因为在家暴事件中——

那些毫无缘由的殴打、忍耐贬低辱骂的语言攻击、承受置若罔闻的冷暴力……

这些暴力和犯罪,有了“家”的前缀,而被粉饰成了“爱”。

家不再是家。

“家”成了犯罪的温床。

“家”成了犯罪者的避风港。

“家”成了阻挡受害者呼救的隔音墙。

图源:《懂了有用的犯罪杂学词典》

家暴的成本,不可一低再低。

家暴,就应该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所以在今天,在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的这天,她姐希望我们发出的声音能够再大一点!

如果一开始就能让家暴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或许宇芽不必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情在镜头前吐露自己的遭遇。

或许拉姆不会死,她靠挖羌活赚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

我们明明早该意识到。

我们明明早该做到。

标签: 家暴 拉姆 丈夫 施暴者 受害者 妻子 暴力 家务事 宇芽 案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