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80后青年导演:科班出身、师徒传承、类型育人|新剧观察独家
作者 / 乔苗儿
近年来,影视行业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受众年轻化、内容年轻态,相应地活跃在一线的创作者也愈发年轻化。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在与众多前辈、同行正式对谈或私下闲聊中发现,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涉及以下几点:第一,导演是否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难题,年龄、经验所限,青年导演在驾驭厚重题材方面仍显稚嫩;第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导演来说,是否在面对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时略显吃力;第三,如何为项目寻找合适的导演人选,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办法总比困难多。与之相应的是,行业内近来涌现了一批青年导演,从生理年龄的角度,他们正值当打之年,能够胜任繁重的剧组工作;从经验来说,不论是接受科班教育还是实操拍摄,均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加之行业内愈发重视对青年创作者的发掘和培养,有意识地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80甚至90后年轻的面孔走进行业和观众视野,带来更加丰富的作品。
基于此,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特梳理近3年来涌现的100位80后青年导演。此表格按照导演姓氏排列,并非为「端水」,实因如今评价体系多元,播放量、豆瓣评分等难以作为衡量一位青年创作者成绩的准绳,更因为属于青年创作者的空间应当是宽广的、包容的,才能令更多有才华的青年导演脱颖而出。
注: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作品为代表作品,非全部作品
因笔者能力、精力以及行文篇幅有限,纵使订正再三,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有错误,也恳请看到此文的前辈、同行指正。同时也希望平台、制片公司能以此资料为基础,更快速、便捷地寻找到与项目相匹配的创作者。
科班出身、学历普遍提升
这一批青年导演的共性是科班出身比重高,其中不乏名校毕业,更有在本科学习结束后,仍旧在名校乃至海外一流影视院校进行深造,取得硕士、博士学历者。
影视行业向来注重实践,对于学历看法众说纷纭,特别是是否有必要读到「硕士、博士」阶段,对「学院派」大家看法不一。其中不乏观点认为,到硕博士阶段更加偏向于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往往又与实践脱节,加上读书耗时长,相比同龄人「大器晚成」,其必要性有待商榷。
但从近几年涌现的青年导演来看,科班出身、高学历已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一起同过窗》导演毕鑫业、《荣耀乒乓》导演程浩、《了不起的女孩》导演邓珂、《赘婿》导演邓科等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瞄准》导演别克、《幸福触手可及》导演贲放、《宅心猎人》导演李泽露、《你微笑时很美》导演裘仲维、《亲爱的没想到吧》导演曲荣达、《潜梦追凶》导演沈文帅等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猎手》导演耿明吉、《开端》导演算、《不知东方既白》导演蔺水净等导演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谁说我结不了婚》导演何念、《深夜食堂》导演胡涵清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
另外,《动物管理局》导演郝飞环、《你好,旧时光》导演沙漠、《谎言真探》导演张思庆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北京女子图鉴》导演黎志、《匆匆那年》导演姚婷婷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平凡的荣耀》导演吕行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
其中也不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导演。《通灵妃》导演陈匀佼就读于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沉默的真相》导演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梦见狮子》导演黄颖湘就读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电影学院。
这些青年导演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共同提到的观点是:名校或者高学历不仅代表着光环,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科班的教育和培养获得一种学习、思考和审美的能力。
在与行业前辈的对话中,前辈们也多次提到,如今青年创作者们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在工作中的流程更加规范化、有条理,相应的效率会提升。在「工业化」成为行业内探讨和关注的焦点时,规范化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规则正在日趋完善和普及,相比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有所裨益。
新老导演传帮带,片场一线的实践同样重要
这百位青年导演中,也不乏世家出身,或是由师傅领进门,在一线摸爬滚打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他们其中当然也不乏接受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这两方面不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