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被举报作风不良,二婚被FBI调查,她救过张艺谋帮过陈凯歌
文/文刀贰
1988年,中国文学大家开始发光发热。
47岁的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小村落里,写下了史诗般的巨作《白鹿原》;
40岁的路遥为影响一代人的《平凡的世界》画上了句号;
37岁的贾平凹携长篇小说《浮躁》摘下了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
而30岁的王朔也开始逆天改命的一年。
从《顽主》到《大喘气》,王朔的电影一部又一部地搬上了大荧幕。
大众将这一年称为“王朔电影年”。
霸气开端的王朔直接携手冯小刚拍摄了一部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1994年,王朔与冯小刚这对老搭档成立了“好梦电影公司”。
他豪气地称“整个电影圈都是他的后花园”。
而对于他这句豪言,导演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机仪式上,
挂上了一句为表“佩服”的横幅: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可王朔只在京圈掀起了海浪,却没能让这股“王朔风”细水长流。
1997年,王朔双手一挥,离开了电影圈和冯小刚,踏上了美国的征途。
随着他的离去,电影圈开始没落,第五代导演的剧本没了着落。
2000年,王朔归国,但属于他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
那中国的电影何去何从?大导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都打上了问号。
恰逢在王朔离圈的这段时期,有一位讨厌“美女作家”称号的女作家成了第五代导演“背后的女人”。
她为浮沉的电影圈交上了几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而这位比王朔晚成名几年的高产女作家,便是人生几经波折的严歌苓。
一、
严歌苓出生在50年代末的动荡年代,学校停课、无书可读。
在特殊时期,严歌苓每天晚上都坐在祖母的旁边,看着一页一页被焚烧的书页,都暗暗祈祷时间可以慢一点,这样就能多看几页书。
好在,她有一个作家父亲—萧马。
萧马本名严敦勋,因创作《铁梨花》而风靡文坛,成为了当代大家。
父亲的书箱慰藉了严歌苓的心灵,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西厢记》里。
虽然《西厢记》在那个年代还属于让人脸红的书,但严敦勋却从未多加阻止。
虽然父亲的思想开放,但是却成为了当时最没地位的文人。
严敦勋用拿笔杆子的手去劳动、去修水库,好似水库永远修不完。
但妻子贾琳却意外地感到满足,因为这样的严敦勋不会被谁抢走。
严歌苓的母亲贾琳是一位话剧演员。
多年之前遇到了才华横溢的严敦勋,那一刻飞蛾扑火的剧情开始在他们中间上演。
贾琳的奉献感动了严敦勋,两人结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但感动中间没有爱,这也造成了贾琳一生的悲剧。
最终严敦勋与贾琳选择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而严歌苓就这样目睹了母亲的痛苦。
多年后,严歌苓写下了一篇以贾琳为原型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
小说中的主人公田苏菲就是贾琳本人,在小说中,严歌苓给了田苏菲一个美满的结局。
但在现实中,贾琳最终也没等来严敦勋的怜爱,反而因胃癌离世。
而匆忙从国外回来的严歌苓并未见到贾琳的最后一面。
母亲去世的沉痛打击,让严歌苓开始逃避。
而她对母亲的爱全都记录在《失落的版图》中。
在她心中,心中的版图有一块是母亲铸成的。
严歌苓对于母亲的爱,复杂而又深情。
她常常因为母亲的行为略感羞耻:
“我妈妈在爱情中太痴太傻,她像一个村姑一样追着我的父亲。”
虽然嘴上抨击母亲,但严歌苓在贾琳的影响下,悄悄继承了母亲对爱情的纯粹。
12岁那年,严歌苓报考了部队文工团,成了一名芭蕾舞的文艺兵。
那时候的严歌苓对舞蹈的热爱多于读书,而她的爱的初体验就是发生在这段时期里。
青春年少的严歌苓爱上了一位军官。
面对着自己喜欢的男人,严歌苓表达爱的方式热情大胆。
但一封封情书却没有将军官的心打动,反而成了对方伤害严歌苓的筹码。
这段固执的感情被害怕影响仕途的男方举报,从此严歌苓背上骂名。
站在众人面前,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似乎让人感到“羞愧”的检讨书。
人生中第一次心动成了成长路上的一枚钉子,扎在了严歌苓的心中。
血肉模糊中,严歌苓却毫不在意。
多年之后,严歌苓在采访中说:“我并没有因此丧失对爱情的憧憬和信心。”
二、
因爱负伤的严歌苓在军队待到了第9年,中越战爆发。
20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前往战争的一线。
但到了现场,严歌苓才发现,战争没有那么多英雄主义的情怀,反而是悲壮的残酷和哀嚎。
作为战地记者,严歌苓每天穿梭在伤兵和尸首四周,她当起了军医和护士。
每天目睹残兵不忍负重而自杀的严歌苓,患上了抑郁症。
回到部队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创作出直击心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