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为什么老拍一些警匪片?
香港电影曾为几代人构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以及刀光剑影的江湖。
从50年代的黄梅调到60年代的武打片,再到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以及后来的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徐克、王晶、王家卫、吴宇森等人。
他们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多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功夫喜剧、喜剧片、枪战片、风月片。
他们让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同时也让我们陶醉在香港电影的世界当中。
可是如今的香港电影,失去了当时的活力,也失去了当时的百花齐放。
这一没落的现象让香港电影变得单一,没有了多元化,我们可以发现近些年的香港电影都是警匪片。
如《无双》、《拆弹专家2》、《扫毒2》以及《怒火 重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香港电影只剩下了警匪片?
一是香港电影失去了内地的文化。
以前的香港电影大都是由因战乱过去的大陆人或东南亚海外华人主导,如邵氏影业邵逸夫。
他们这批人跟内地属于同根同源,从小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才去的香港。
但是他们的文化、思想还是与内地是共同的,也就是可以产生共情。
这一点的香港电影里边就可以体现出来。
如成龙来自七小福,他们的师傅从小教他们戏剧,教他们普通话,像成龙、洪金宝他们这些人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而且成龙的电影的落脚点不止是香港而是放眼全世界。
在成龙没有那么红的时候,他的电影里就已经有内地的影子了,如《蛇形刁手》、《龙少爷》、《奇迹》等电影,片中的功夫来自少林寺或广东等地。
再比如周星驰的电影,《赌圣》中周星驰来自内地,《龙的传人》中周星驰是来自内地。
最明显的当属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黄飞鸿就是广东佛山的武术宗师,还有以前的《霍元甲》,剧中的主题曲是《万里长城永不倒》。
像他们这种老一辈的艺人,虽然生活在英国统治下香港,但是他们的文化、思想依然是与内地共同的。
所以他们拍的电影眼界就会放得得很大,而不是局限于一隅之地,他们理解集体主义,他们理解广阔天地,他们理解大有作为,所以他们的电影没有小家子气。
可是到了现在,这批老艺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息影的息影。
而中生代和年轻的艺人,他们并没有将这种文化和思想传承下来,现在的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依然是刘德华、成龙、古天乐、徐克等人。
可是他们每年拍的片子数量特别少,而大多数香港电影都是由中年一代和年轻一代执导。
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是香港,并没有内地这样的广阔视野,所以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便少了多样化,只剩下了所谓的警匪片。
因为中华文化在他们这一代断了代,所以他们的认识浅了,电影自然就单一了。
二是香港电影的格局太小。
香港是什么地方?曾经的亚洲四小龙。
从这个称谓中就可以看出香港很小,小到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举国体制,小到出门就能碰见明星,所以他们推崇的不是集体而是个人,个人英雄就成了他们的主义。
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喜欢拍武侠片,警匪片就是现代武侠片。
从60年代开始功夫片便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到现在都没有褪色,武侠片是功夫片的另一种类型。
武侠片讲究的是快意恩仇、正邪对立、黑白相搏,如张彻的《独臂刀》、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徐克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这是香港电影构建的武侠江湖,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还是东方好莱坞,所以可以容纳多种类型的电影,警匪片就显得不那么特立独行了。
当香港电影的武侠内核进一步扩大后,一切都变了。
尤其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出来后,香港电影从单一的个人英雄变成了多个英雄对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双雄对决。
随着时间推移,香港电影没落了,中国功夫片也没落了。
香港电影想要继续存在就得换一种方式,警匪片继承了香港电影的武侠片。
警匪片拍摄起来预算又比武侠片少,又能让导演倾注自己的个人特色,而且拍起来得心应手。
因为个人英雄的故事,因为正邪对立的故事,香港电影拍了几十年了,所以与其说香港电影只有警匪片,还不如说香港电影拍了几十年只能拍好英雄片。
因为不论哪一个香港导演,他可以不是徐克,也不是胡金铨,但是他却能拍好警匪片。
如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邱礼涛的《拆弹专家》系列、庄文强的《窃听风云》系列。
因为他们从小学的、看的、听的都是香港武侠片,所以他们耳濡目染自然就驾轻就熟。
三是警匪片最能体现港味。
港味是什么?港味就是功利主义,即观众想看什么就加倍呈现什么。
想看帅哥就往电影里边塞谢霆锋、吴彦祖,如《特警新人类》;想看美女就往里边塞张曼玉、关之琳,如《a计划续集》;
想看大牌明星就往里面塞成龙、刘德华、洪金宝,如《五福星系列》;想看爆炸场面就炸掉一栋楼,如成龙的《重案组》。
而能把这些元素全部承载在一部电影里边,警匪片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帅哥、有美女、有大场面、有惊险动作,凡是卖座的商业元素都可以往里加,电影的剧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怒火重案》。
既然可以轻松赚钱,为什么还要受苦受累拍一些被审核制度限制,不受市场欢迎的其他类型片呢?
况且现在的香港电影日薄西山,能赚钱才是王道,这是香港电影一直以来的传统,警匪片是最好的聚宝盆,随便挖一挖就能挖出金元宝,这样的宝物哪个人不爱?
四是香港电影的人才已经断层。
以前的香港天王巨星有很多,“双周一成”他们都可以扛起票房,所以不论他们演什么电影都可以保证不赔钱。
可现在香港电影的门面依旧是这些老一辈的巨星,以及年轻一点的古天乐、梁家辉等人。
那些中生代没有一个可以与他们相媲美,至于年轻一代更是没有一个成气候的。
即使香港导演也想拍一些文艺片、战争片,他们也想百花齐放,可是现实的窘迫让他们难以逃离自己的舒适区。
没有明星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宣传,没有宣传就没有票房,长期以往,香港电影的其他类型便慢慢枯萎了。
因为没有哪一个明星可以单抗票房更没有哪一个投资商愿意做赔钱的买卖,所以警匪片就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再加上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不再具有优势,而且还要面临好莱坞的冲击,所以香港电影想要生存只能依靠警匪片。
其实杜琪峰就是香港电影现状的缩影。
杜琪峰是作者型导演,拍了很多经典警匪片,如《枪火》、《放逐》、《神探》等。
可是他为了拍这些电影也拍了很多他不喜欢的类型片。如《瘦身男女》、《单身男女》等。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不喜欢给他赚钱就没有他喜欢的《枪火》、《放逐》、《神探》和《ptu》。
与他境遇相似的还有王家卫。
王家卫是华语世界数一数二的文艺片大导演,《花样年华》、《重庆森林》都是影史留名的经典电影。
但是王家卫也监制了《摆渡人》这样的大烂片,而且还号召半个娱乐圈说出了“我喜欢”。
他们的“难”何尝不是香港电影的“难”。
当电影不赚钱了,说得天花乱坠都无济于事,所以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不得已的选择,更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赚不到钱就没有明星加盟,没有明星便赚不到钱,可香港电影这两样都没有,拿什么挺直自己的腰板。
所以警匪片才成了香港电影的救命稻草。
五是香港电影的市场太小了。
以前的香港电影可以卖到台湾和东南亚,不仅仅局限于香港。
可现在随着周边的经济发展,东南亚和台湾都有了各自的电影,他们就没必要依附于香港电影而忽略了对本土电影的扶持。
这对香港电影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以前把蛋糕做大是因为吃蛋糕的人有很多。
可现在把蛋糕做大吃蛋糕的只有自己人,剩下的蛋糕要么浪费掉,要么赔钱赚吆喝。
所以香港电影只能把蛋糕越做越小,留下口味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今后可能再也没有香港电影这一说法,有的只是华语电影。
因为华语电影有了香港电影的专业、台湾电影的文艺、内地电影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华语电影的崛起,这才是真正的同根同源。
没有偏见、没有大小,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华语电影,正如龙的传人一样,只要有人一提,我们就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