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奖入围影片《柳浪闻莺》亮相:在湿漉漉的天气做一场湿漉漉的梦
“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国产新片《柳浪闻莺》,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参赛片昨天下午率先亮相,映后发布会上,女主角汪飏自告奋勇现场演绎了一段《十八相送》(节选自越剧名篇《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招一式,一唱一叹,都叫人想起她在影片中所扮演的“梁山伯”和女小生垂髫。
图说:汪飏现场演绎《十八相送》 官方图
导演,想要求真
电影《柳浪闻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为背景,主要讲述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女小生垂髫、花旦银心与画家工欲善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有影迷在看完首映后,在社交媒体写道:“天气是湿漉漉的,《柳浪闻莺》也是湿漉漉的,回家路上两旁的树,脚下的水滩,黏腻的天气,我好似在那个九十年代的江南烟雨中,做了一场湿漉漉的梦。”
图说:《柳浪闻莺》剧照 官方图
镜头里,青树绿水,白墙黑瓦,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才情百结的西子湖堤。粘湿温吞的是水乡的景,也是水乡的人。但导演戴玮却表示,她不想把这部作品拍成西湖的风景画册,而是希望引导观众把焦点放在人物的情感表现上。她透露,在拍摄之初,该片摄影指导就大胆提议采用4:3的画幅,而这意味着将要牺牲大量的画面信息,“我当时是犹豫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我们做了这么多漂亮的戏服,如果画面都要因此裁切掉,太可惜了。但当我转念问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我突然很清楚,我不是为追求唯美,我想要追求的是真实的情感,我想让大家看到演员的表情和内心。”
演员,相当刻苦
“这个角色,我等了整整十年。”作为浙江人,演员汪飏从小就受着越剧的耳濡目染,女小生垂髫的性格也几乎是她的“复刻”。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汪飏也有过忐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要学会11个经典越剧唱段,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剧组特聘的越剧老师也摇头,“这至少要有十年的童子功才行。”就在导演准备寻找替身的时候,汪飏决定咬牙一试。“这两个多月,除了睡觉,我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练功上。”戴玮补充说,那个时候剧组的工作人员也常跟她汇报,“‘垂髫’今天又没吃饭。”汪飏表示,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直到影片杀青后的两个月,她才慢慢走了出来,但还是没改掉“扇不离手”的习惯。首映和发布会现场,她也都带着心爱的扇子。
图说:《柳浪闻莺》海报 官方图
因工作原因没能出席发布会的演员郑云龙,在首映之前特意给导演发来微信,为剧组加油打气。而戴玮也对郑云龙的敬业表现赞不绝口,“工欲善这个角色是一个南方人,是个画家,要有一些忧郁的气质,但大龙长得太高太帅了。我当时只是建议他在表演时能收一些,但等到再见面的时候,他为了这个角色减了20斤,整个人像变了一样。”虽然第一次挑梁大银幕男主角,但郑云龙基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消瘦的身形,还有本身清冷的五官,帮助这个北方男孩进入人物内心。大银幕上,他似乎就出生在西子湖畔,带着哀愁和忧郁,柔软而湿润。
图说:郑云龙在《柳浪闻莺》中 官方图
越剧,贯穿全片
越剧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影片不仅呈现了11段越剧唱段,时长更是占据了足足20分钟(片长105分钟)。对于如此尝试,戴玮表示这是一次“无心插柳”:“最初两个女主是有很多内心独白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些越剧唱段铺上去之后,突然发现不需要旁白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都已经包含在了这些唱段里,而且比我们设计的独白更有感染力,所以我们最后决定以唱段代替旁白,来表现人物情感的一步步发展。”
办法管用,但这也暴露了导演在技巧上的匮乏。一方面,几乎所有出现的越剧唱段都承载了“内心独白”的作用,这使得影片中的越剧选段,达意足够,抒情受限。另一方面,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运镜和光影,来自于导演对细节的捕捉、处理和放大,也来自于演员不动声色的细微表情和动作。多依赖台词或者旁白的电影,从感官上更像是电视作品。(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