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艺术 > 什么神奇电影?竟然让戏迷和影迷握手言和!

什么神奇电影?竟然让戏迷和影迷握手言和!

时间:2021-06-04 08:00:08 来源:互联网

最近,一部戏曲电影《白蛇传·情》竟然火出了圈!我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都去看了这个电影,更惊奇的是,这些去看或者说关注这个电影的的朋友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戏迷朋友,还有很多非戏迷朋友!这是我接触戏曲这么多年来,遇到的第一次“圈外”人士大规模关注戏曲的情况。由此看来,这个戏曲电影定有其过人之处,当然,在之前片方放出的片花,也激起了我去看看的欲望,所以,我也走进了电影院,破天荒的在影院里看了一场“戏曲”。

在电影开始之前,我一再的告诫自己,不要用戏曲的方式来看待这个电影。要放下一些“清规戒律”,用普通观众的心态来观赏。于是,我欣赏了一部唯美的音乐歌舞片。舞美上虚实结合,非常用心,画面好看,特技抓人,当然,最令我惊喜的是,他还真是“戏曲”,处处可见戏曲的东西,总体说来,真算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我们知道,戏迷和非戏迷对于“戏曲”的隔阂还是很深的。戏迷们钟爱的戏曲,在普通年轻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怪胎,一般都会贴上“土”、“吵”、“看不懂”、“老年人专利”等等的标签。还有一些的观众,他们对戏曲有些了解和关心,但是他们对戏曲有了理解偏差,认为用假声发出来的“咿咿呀呀”就是戏曲,因此还发明了一个名词“戏腔”。想到京剧,首先会想到《梨花颂》,可是这些戏腔和京歌,在戏迷心目中看来,那根本就不是戏。所以说,在平素,戏迷和非戏迷是两个相互鄙视,从没有交集的人群。但是,这部戏曲电影的出现和出圈,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握手言和”的可能。

对现在的一般观众来说,戏曲电影还算是挺新鲜的事物。但是,实际上,在中国,戏曲和电影关系极其密切。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清末京剧大家谭鑫培老先生主演的《定军山》片段。第一部彩色电影,据说是梅兰芳先生的《生死恨》,建国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连“电影”这个名字都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这是因为当时的国人看着这个外来的新兴事物像是我们传统的“影戏”,不过不同处就有用电来驱动,所以得名“电影”。所以,电影这个艺术形式从根上说,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密不可分。只是因为随着戏曲越来越小众,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越来越进步,两者的交集才会越来越少,当然,在现代社会,戏曲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其实不少,有些电影奖项还专门设有戏曲类型的电影奖,可是,戏曲电影实在是影响力太小,基本都是拍出来就成“资料片”了,进入商业院线的几乎没有,所以,现在有一部能进入商业化运营,并且能在大众领域泛起涟漪的电影,真是弥足珍贵了。

接下来就要谈谈这个电影好在哪个地方了。

首先,我认为,这个电影在虚实结合上做的非常好。怎么理解这个电影的好,就要谈谈现在戏曲电影的现状,近些年来的戏曲电影一般都会走两个极端,要不就特别“虚”,要不就特别“实”。

先说这个“虚”,就是基本上把舞台上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屏幕上来。这几年搞的那个“”中国京剧电影工程“”就是这样,服饰、唱念、武打都是舞台上的东西,与舞台录像不同的无非就是多了几个特写而已。这样搞出来的东西首先非戏迷的朋友肯定不会喜欢,他们本来就对戏曲存在欣赏障碍,这样原封不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亲近普通观众的愿望,所以出圈就不用想了。即使是戏迷,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走进影院欣赏,为什么呢?因为都是舞台上的东西,而且拍电影还可以“作假”,唱不好可以重新再录,高难度动作做不好可以再来一次,根本看不出演员的实际功力如何,既然电影票价也不便宜,那我戏迷为什么不去剧场看真正的演出呢,所以,这种情况两面不讨好。

中国电影工程京剧电影《捉放曹》《状元媒》剧照

基本就是舞台原貌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实”,表现就是虽然应名是戏曲电影,但是,除了唱,其他完全摒弃了戏曲的表现形式,舞台场景完全用实景拍摄,古装人物造型抛弃了戏曲化妆,改用写实的风格,锣鼓、台步、念白,甚至方言完全取消,全部采用影视化的写实表演,除了在唱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可能是戏曲之外,看不到一点戏曲的痕迹。这种情况照样两面不讨好。对于戏迷来说,这就是话剧加唱,里面的戏曲元素太少了。对于非戏迷来说,我们看剧情的,突然间来段未完没了的唱是什么意思?照样是不能接受的。

京剧电视剧《佘赛花》

如果不说看不出这是戏曲

而《白蛇传·情》在虚实结合方面就做的特别好。首先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应该是真实的,但是从戏曲来说,尽量应该虚化一些。所以,故事场景就用了虚化的 “真实”,西湖、断桥、庭院、仙山、寺庙都是真实的,不是舞台上那种景片或完全虚拟,但又不是完全的实景,得益于电影技术发展,这些“实景”都是做出来的,或者说是画出来的。里面融入了大量的东方意韵和美学,那些竹林、小桥、远山都是实的,但是蕴含的精神却是跟戏曲一脉相承的“虚”。每一幅画面都那么唯美,单从视觉上说,就绝对是超值的享受。

人物造型上也是这样,作为一个电影,我们当然不能用那种纯戏曲的化妆,应该写实一点,这次电影的造型也确实往写实上靠了很多,不过,既然是戏曲,我们还是处处保留了戏曲的元素。包括旦角儿头上的“片子”,脑后的“大发”,水袖,法海穿的“厚底鞋”,脸部的化妆,都是戏曲的东西,让观众一看就明白,哦,这还是戏!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除了戏曲唱腔,这个戏的戏曲念白、戏曲锣鼓、戏曲台步、戏曲武打都予以了保留和发扬。特别是《水漫金山》一场,创造性的把水袖的“虚”和武打特效的“实”结合在了一起,演出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大战寺僧”和“水漫金山”。既有戏曲程式,又有震撼的特效,简直是神来一笔,全剧的闪光点。

当然,这个电影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广东粤剧自带的清新典雅、温柔缠绵的气息。这点很适合年轻人的口味。说起戏曲的文辞,论典雅有文化那当然非昆曲莫属,但是昆曲的文辞雅致过头了一点,有的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典故,想要彻底理解还需要去翻翻书本,于现代人来说存在某种障碍。京剧的文辞呢又过于“水”了一点,而广东粤剧恰好在两者中间,既清新,又易懂。这跟岭南“广府文化”的繁荣富足有关,而且广东粤剧又有唱清曲的传统,温柔缠绵的“粤曲”是一大特色,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香港的粤语歌曲,而粤语歌曲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的青春启蒙,虽然是粤语,但是大家没有欣赏障碍,还能联想到很多青春回忆。这种粤曲的风格恰当的反映到了这部电影中, 成就了不仅“美视”而且“美听”的效果。

标签: 什么 神奇 电影 竟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