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仍然是最稳的掘金类型?
文 | 吴怼怼,作者 | 耳东陈,编辑 | 吴怼怼
上映十小时,票房破一亿。
这是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5月20号的战绩。
明明上映的日子不是节假日,五一档同类型的《你的婚礼》还没下映,好莱坞超级系列片《速度与激情9》也同期上映。观众怎么还愿意为听名字就能脑补情节的青春爱情片买账啊?
不可否认520厥功至伟。
日期讨巧,排片友好,是票房漂亮的重要因素。
不过《我要我们在一起》能有这么好的票房表现力并不令人惊奇,拉长时间线,会发现青春片在市场吃香很久很久了。
中国电影市场有这么一个奇特景观,从2013年至今,除去2015和2017,每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都雷打不动有一部青春片。
而且这些青春片不像其他高票房电影那样毁誉参半,除个别几例以外,这些电影大多数是口碑一边倒的烂片,豆瓣分数徘徊在及格线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口碑票房成反比,青春片却依旧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最稳的掘金类型?
01 情怀牌
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有人看。
别看这些年电影院根本不缺青春片,往前推个十年,这可是我国院线的稀缺类型。
那会儿的爱情片,是《志明与春娇》《单身男女》《爱》这种都市白领之间的爱恨情仇,比起真实生活,那更像别人的故事。
爱情片动不动人,关键要看代入感强不强。受众范围有多大,得看主人公的职业和生活接不接地气。
在中国,毫无疑问对高中生活有体验的人比当白领和霸道总裁的人多。
回想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的时候,你身边肯定有多同学把qq签名改成电影台词,有情侣用柯景腾和沈佳宜做头像,很长一段时间,「沈佳宜」都是学貌俱佳女生的代名词。
虽然电影情节比生活梦幻,但相比以往那些出轨撕小三的戏码,大家肯定对高中生活和单纯爱情更有共鸣。
柯景腾喜欢沈佳宜,为爱情改变自己,全力奔赴,可惜心里装着彼此的两个人都太年轻,在没学会爱人的情况下相遇,最终只能错过。
一心想对一个人好,却因为年轻无能为力,这种感情在日后回想,越是进入复杂环境,越会觉得弥足珍贵。
对这种珍贵的贩卖,后来成了许多青春片的主题。
台湾青春片试水成功的第二年,赵薇带着自己的毕业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来了。
90年代的大学校园,背景音乐里郑钧的《灰姑娘》,还有学生们用的小灵通,都是一代人青春的回忆。
如果说《那些年》的直接受众是学生群体,《致青春》则用特有的年代,扩大了受众范围。
故事是无疾而终的校园爱情,里面不乏狗血,出轨堕胎车祸背叛种种元素集齐,但年少时爱一个人一腔孤勇的主旨,还是打动了不少观众。
再之后,一个青春逝去了,无数个「致青春」起来了。
校园爱情题材成了电影院的一颗常青树,并且票房都稳定过亿。
2014年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2015年《左耳》《栀子花开》《我的少女时代》,2016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致青春2》,2018年《后来的我们》,2019年《少年的你》,甚至2020年的特殊环境下,还有《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七夕上映短暂「救市」。
这些电影中,除了《我的少女时代》和《少年的你》,其他没有一个豆瓣评分超过6。
今年《你的婚礼》上映时,一位朋友发朋友圈说「虽然知道剧情很俗套,但希望待会儿不要哭」。
我问她为什么明知俗套还要看?
她觉得有共鸣的都是好电影,不存在鄙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