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百家|《悬崖之上》:张艺谋风格化传奇叙事与谍战片类型演进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雪一直在下,城市里有着林海般的花岗石建筑群,勇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雪原。张艺谋与全勇先、张译、于和伟等人或许讨论过该如何通过影像和表演讲好这个故事,进而触碰真实和人们的内心。这些握笔和持摄影机的人,可能也幻想过拿起匕首和手枪,而那些真的射出子弹、把匕首刺入敌人胸膛的人,那些已经离去的先行者与潜行者们,成为光影里身处悬崖之上的周乙和张宪臣们,被故事之外的周深用美好的声音传唱……
在这个所谓“史上最嚣张”的五一档,电影《悬崖之上》凸显出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注重以视觉的色彩来体现影片的内涵:一种在冰天雪地的冷峻清冽基调中红色热血的英雄浪漫的气息。相对高水准的叙事、制作和表演足以让它在这个复杂的档期里像老到的“特工”一般沉着冷静:该做的都已经做好了,剩下的就是静待观众的检验和知音的到来。
时常有人批评张艺谋“不会讲故事”,似乎这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先验的标签。笔者以为,《悬崖之上》叙事逻辑虽然并不是无懈可击,甚至剧作和后期剪辑上确有一些瑕疵:比如老张和小兰“下火车”的段落交代有些凌乱;两份蒙汗药倒下三人段落,逻辑上难以让人信服;仅仅“四天之后”的时间差就轻易让周乙和小兰成功联系上,并完成了任务,显得有些过于轻易。但瑕不掩瑜,即便只谈叙事,《悬崖之上》也可以说是成功的。我们应该注意到:《悬崖之上》的故事并非以“能否或怎样完成任务”为单一目的,“谁是凶手或者谁是卧底”这样的悬念和推理也不是它刻意要张扬的东西。那什么是故事的核心呢?可以说这是一种结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融入了红色基因,又在从反特片到谍战片类型演进中平衡了张艺谋个人乃至第五代风格的、具有现代性的传奇叙事。
谜题叙事让位于传奇叙事,烧脑让位于走心与共情
首先来说,这部“谍战片”将“谜题叙事”让位于“传奇叙事”,虽有悬念,但不是让观众处在信息不对称和限制性视角下猜谜,而是让观众在接近全知视角下对剧中人物在非全知危险境遇中的智慧、勇气、意志和牺牲凝神关注。完成 “乌特拉”任务在电影里只是一个牵引,并非主体和叙事目的。张艺谋没有凸显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展现主人公们如何从异己力量的预谋和包围中脱身,视点的全知与非全知交错带来了新的快感,还能让观众产生了一种类似欣赏古典戏曲“程式美”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