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论票房表象,兼谈演员号召力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票房是一个最多争论又充满偏颇的话题。
比如猫眼票房榜的百亿电影人。
与所谓历史累积票房。
通常都是只要挂名露脸,就把全部票房计入演员成绩。
然后沾沾自喜于数字。
其实毫无意义。
当然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权当娱乐。
也未尝不可。
#
本文试图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谈谈票房这一表象。
及其与票房相关的演员号召力问题。
#
首先要明白。
一部电影的票房究竟怎么来的?
它大致上与四个因素有关,分别是题材类型、娱乐指数、投资与发行与成片质量。
甚至还包括观影风向,以及档期的竞争烈度。
所以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无视题材宣发的导演、演员阵容。
因为有太多因素左右了票房的表现。
我们以港片为例展开。
首当其冲的是题材问题。
上个世纪的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从李小龙到许冠文,再到成龙、周润发以及周星驰的崛起,是港片迷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后三者,被称作双周一成,雄霸香港影坛近二十年。
但回过头来,他们的电影类型化尤其突出,刚好分属动作、喜剧和黑帮三大类。
这并不是偶然。
盖因这三类题材的娱乐指数极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这五个人都是开创先河的人物,李小龙的功夫、许冠文的小人物时代、成龙的时装动作、周润发的黑帮警匪,以及周星驰的无厘头,加之作品的编、导、演俱佳,遂成就盛况。
再看两千年代之后的年度冠军影片,计有喜剧7部、动作6部、警匪5部,三级及爱情片各1部。
票房比较出挑的电影分别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功夫》和《长江七号》,梁朝伟的《无间道》,郭富城的《寒战Ⅱ》和甄子丹的《叶问3》,均为五千万级以上的票房成绩,而这六部亦全数在港产片历史排行总榜前十。
若放大到年度前十,商业娱乐类型的动作、喜剧和警匪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如果打个比方。
就像体育和语文、数学课程比较,通常体育课更受欢迎。
或者是八卦新闻和正经新闻的区别。
也就像“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前者数千人应和,后者仅寥寥数十人跟唱。
所以片单里偏娱乐属性作品多的演员,其票房表现必然更加亮眼。
真正的文艺向类型,除非具备话题性并引起了跟风观影,否则票房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很理想。
再论娱乐指数问题。
这个问题对电影而言相当重要,简言之就是好看。
它需要由导演负责,演员较为被动。
港片在这块要胜过内地影片,其叙事节奏明快、动作场面火爆,观影体验非常好。
所以尽管电影市场呈现一种区域性的此消彼长,却仍有港片的一席之地。
但香港电影在头部票房区域无建树。
比如2012年,香港警匪电影《寒战》刷新港片内地票房纪录到2.54亿,《泰囧》却冲高到12.67亿;2018年《无双》首次将票房纪录拔升到十亿以上,却仅排名年度第十三位,合拍及内地影片把持了年度票房榜前四,连好莱坞都暗淡无光。
如果拿票房排行榜来印证。
不管内地还是香港历史票房榜,除了少数例外,占据前列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娱乐指数偏高的类型,也就是不管是什么题材,你不能否认电影好看。
比如内地票房头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