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气》:摇摆而不可得
本周,《尚气》发布了最新版预告片,视频如下:
然而(并不)让人意外的是,这部漫威影业新十年的电影却在北美和中国大陆市场均未受到意想中的欢迎。
不佳的原因在于漫威影业的摇摆:既想要北美亚裔的支持,站住本土市场;又想通过港台演员的加盟,站稳中国大陆的票房。两种对立冲突的思路在1分多钟的电影片段中随处可见,加上无处不在洗脑的京东植入,堪称漫威十年最烂预告片。
那么,对于漫威这部专门为亚裔量身打造的超级英雄电影,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我们的观点是,不看,是最好的尊重。
北美市场并没有准备好要一个华裔英雄
虽然扛着政治正确的大旗,但北美市场显然并没有做好好迎接一个华裔英雄的准备。
在美国,族群撕裂已经有了一定土壤,在过去的一年间,此起彼伏的亚裔被攻击案件预示着北美这片多民族混居的土地并不太平。
亚裔与母国天然联系更紧密的特性,成为其被攻击的原罪。相比于非洲裔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亚裔与母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个体命运常常被母国的强弱所裹挟。《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曾经在自传中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当时他正在美国念大学,在他每日乘坐的公交车上,公交车上的乘客忽然对他很尊重,这让他非常奇怪。后来看了新闻才知道,志愿军入朝参战,打败了麦克阿瑟。
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在异国,却要靠曾经的对手来挣回颜面,讽刺背后也预示着华裔无法割舍的母国情节。
(美国本土频发袭击华裔的事件)
从这个角度说,即使顶着一个多云平等的政治正确大旗,歌颂一个华裔英雄也会让其他族裔的美国人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护照和国籍,掩盖不了长相和肤色,看着这张脸,就想到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为了对冲这种影响,漫威影业在选角上煞费苦心,用一个堪称平庸的男女主来对冲“hero”的正面形象。根据预告片放出的片花,男女主角的颜值与以往超级英雄电影的俊男靓女毫不搭边,甚至在传统中国人眼中属于不是普通偏下的长相。尤其是男主,在电影中与梁朝伟扮演的反派为父子关系,但在二人同框时,却丝毫感受不到年龄差,颜值也是被吊打。强行叠加这种不顾中国大陆市场的负面buff,最大的理由也是为了挽回北美本土票房了。
用电影工业降维打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即使知道上述举措对于中国大陆市场并不友好,但漫威影业仍寄希望于大陆市场寄予丰厚回报。
这主要是过去十年漫威影业在华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10年赚了超过150亿人民币的票房。即使从来没有看过漫威漫画,对于故事中的北欧神话、埃及传说一点不了解,中国观众仍旧照单全收,给予丰厚回报。
这主要是由于漫威影业其掌握着目前世界上唯二的超级英雄电影供给——喂你什么,就得吃什么,谁叫你本土生产不了呢。
教科书上写的很明白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需要承认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电影工业的代差是客观存在的。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引入国内,在中国掀起一波哈利波特热,排片居高不下。直到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登场,在几乎所有文艺从业者的号召下,才勉强战胜《哈利波特》,拿下当年票房冠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技术代差面前,必须用顶级的导演演员、更好的故事、更大的宣传投入去守住本土市场,而你的本土市场,在好莱坞的眼里也不过是小市场。
如今,中国电影也能够熟练使用视觉特效,本土市场超越美国成为第一,IP化也已经常态,除了在少数品类上由于国情不同而稍有差异外,基本已经不存在什么短板了。如今,漫威影业还想用稀缺性的老套路来喂屎,春秋大梦恐怕要落空。
回归商业:《尚气》可能比《花木兰》更惨
在商言商,作为一部商业片,《尚气》的商业前景不容乐观。
拆解收入不难发现,在美国市场,亚裔的人口占比太少,仅为5%,难以构成一个坚实的票房基本盘;亚裔本身还特别分化,华裔、日裔、韩裔、越南裔、菲律宾裔、印度裔都被包在亚裔的概念中,其实他们根本不会被首个华裔超级英雄的概念所号召。
单靠华裔1.2%的人口占比,即使男女老少都去二刷,《尚气》的本土票房也得亏掉裤衩。
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大陆市场,在民族自豪感强势崛起的今天,一个外部审美强加的所谓英雄,也与当下的审美风气相悖。
前车之鉴便是《花木兰》。
相比于《尚气》,迪士尼操刀的《花木兰》的跨文化制作水平更高,在对中国市场的研究上更为出色,在确定女主为刘亦菲时获得中文互联网的一片赞誉,但到具体上映时,票房也不过2.78亿票房。更为讨好中国市场的《花木兰》都扑街了,何况骑墙的《尚气》呢?
甚至我们都不用抱有这样的担忧,因为《尚气》可能因为辱华原因拿不到龙标。早在《尚气》立项之初,就有网友指出《尚气》漫画中的反派角色“满大人”是黄祸论的代表人物,而整个故事剧情也是弑父投奔美国的经典内核翻拍。虽然现在的电影可能更改了设定,但该IP的原罪并没有剥离,很可能无法引进大陆市场。
希望到时候漫威影业和植入方京东不要过于“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