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转型了?
寒风凌冽
林海荒原
四朵白花从天而降
跌入皑皑白雪
雪,即悬崖之上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只可进,不能退。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首部谍战片,将在五一档上映。
在此之前,各大宣发号、影迷等早已大肆渲染了“国师首部谍战片”、“国师转型之作”云云。
然而,虽然是赋予了该片悬疑、谍战的标签,但其实质仍实实在在的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张艺谋是一位注重叙事艺术的导演,他曾明确的说过:
“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大量新鲜血液,未来就在年轻人身上……电影是要讲故事的,我们需要会讲故事的年轻人。中国电影将来好不好,导演——那个讲故事的人,最重要,你们代表中国电影的未来。”
去年其执导的《一秒钟》,虽票房并不出彩,但在影迷的口碑中尚佳。
影片就是在讲述一个十分纯粹简单的故事:
为了看女儿在电影的上出现的一秒钟,劳改犯张久声不息重罚从农场逃出,穿越千里来到其女儿影片的放映地,并与范电影、刘闺女等结缘。
其质朴与纯粹不禁让人联想起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如《一个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
同样,与其说《悬崖之上》是国师的谍战转型之作,不如说仍是在讲述一部完整的纯粹的故事。
故事的地点不再西北黄沙漫漫、而是白雪茫茫的东北土地。
雪,一直下
哈尔滨蒙上一层阴暗的滤镜
分不清黎明与黑夜
敌我如黑与白
明暗争斗
一片肃杀气息
因执行“乌特拉”的秘密行动
敌与我展开了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较量
之所以是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谍战片,是因为故事的剧情更多聚焦在了人与情上,人物与情感的刻画与描摹超越谍战悬疑元素。
早在四个共产党主人公从苏联远到东北空降前,乌特拉”的秘密行动就已经被叛徒暴露给敌方。
当主人公空降雪原之时,便已进入敌人布好的天罗地网中,悲剧只成为了时间的问题。
随着敌我双方的底牌都全部亮相于我们,我们变成了上帝。
观众以上帝之角审视这场敌我较量,牵动我们情绪的关键便成了英雄们奔赴壮烈的无力与悲痛情绪的感染。
在影片的开头,王郁(秦海璐饰)对丈夫张宪臣(张译饰)说:“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开始渲染生死离别的情绪。
但是因为此次任务的特殊性和隐秘性,为了不暴露各自的身份,主人公们只能克制自己感情,压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克制一次又一次的牵动观众,潸然泪下。
张宪臣、王郁、楚良(朱亚文饰)与小兰(刘浩存饰)之间的生死离别的战友情、爱情。
在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战友倒地的卧底老周(于和伟饰),为了躲过高层的怀疑不得以如履薄冰的活着,死与生的界限是那样的清晰。
悬崖之上
是绝望
却也是希望
张宪臣在饱受酷刑折磨后,仍坚守保护同志的底线,为了不暴露老周,将生的希望给予老周,被敌击毙;
楚良在与敌人血拼后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服药自尽。
活着的人将继续战斗,失去了战友和爱人的小兰在老周的帮助下,在黑暗中坚持等待黎明,完成了任务。
老周偷走了小兰作为特工的自杀药片,以备不时之需,他的明天仍充满未知。
任务下达-执行任务-完成任务。
曾经,无数的无名英雄重复着这样不知是什么的秘密行动,张艺谋将谍战争斗升华到了更高的格局:
向无数先烈致敬,向英雄致敬。
全片以小标题的形式串联起剧情。
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让国师稳稳地掌控了剧情的走向,张弛有力、逻辑缜密, 紧张气氛贯穿全场。
作为摄影造诣极高的国师,影片的摄影色调仍颇具电影感。
黑色的大衣与一直不停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全局压抑的阴暗色调,时刻的调动着现在的紧张氛围,刑场上突然出现的殷红鲜血,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量的跟拍镜头,带观众穿梭于30年代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列车、书店与伪满洲国式的建筑。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废片,众多的伏笔、每一个情节都带有动机,如果不小心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下一次的精彩。
伪满洲国,
一个承载着老东北人的特殊记忆。
今年,一部关于涉及伪满洲国活人实验(731部队)的日本电影《间谍之妻》在日本本土掀起了一阵风波。
故事讲述了1940年的日本神户。
经营贸易会社的福原优作(高桥一生饰)打算将在伪满洲目击到的可怕事件公诸于世,而他的妻子聪子(苍井优饰)决心为了2人的幸福而阻止丈夫的行动。
但在丈夫的感染之下,便与丈夫一同展开了此次秘密行动,致力于将日军在东北的罪行公开于世。
悬崖之上中,
张艺谋也设置了“背荫河秘密杀人地点”(731部队活体实验)的细节,升华了影片的另一个高度:
勿忘民族之耻辱。
“活着的去找孩子”
这是影片开头,王郁说给丈夫张宪臣的一句话。
孩子成为了新的希望,成为了“乌特拉”指代的黎明
因为那些奔赴壮烈的先辈牺牲,我们迎来了全民族的“乌特拉”。
作为新希望的我们
务必自强
不让悬崖之上的剧情重演。
三十年风云变幻,谁人还识金曲?
台湾偶像剧OST女王,无故失声,今年却再次回归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