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管虎心里到底积藏了多少个人英雄主义?!
一、影片的定位
无论是从选定的上映日期还是影片本身内容出发,观众们期待的《金刚川》都应该是一部极具爱国情怀的战争题材电影。但实际的观感和预想好像有些偏差。
将近两个小时的正片远远不如片尾几分钟的纪录片段更能让我对当年的志愿军肃然起敬、让我更爱国更爱和平;
说它是“战争片”,我也没能从中获取到足够剂量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因为影片中缺少能带给我们这种体验的大规模战役的场面。
故事中,能撑起大规模战役的部队接到的任务是过桥,所以冲突和交火的情节只能由小部队——几名炮兵和一名空军完成,用来渲染枪林弹雨氛围的镜头对准的始终只有几个人。
这样的安排,就使得核心任务“过桥”没有得到足够的刻画,只是作为一件一直在进行的事,就那样心安理得地发生着;花费大手笔打造的高潮——炮兵和空军之间的厮杀,也充斥着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
故事的终极目标和实际的高潮部分并不一致,就只觉得莫名其妙、索然无味了。
二、管虎的“超级英雄”情节
看《八佰》的时候,就模棱两可地感受到了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看完《金刚川》之后,这种感觉算是坐实了。
“修桥”这个情节如果利用好了,是完全可以营造出同仇敌忾的集体主义氛围的。
可是,每当工兵连的战士们舍生忘死、勠力同心地修补木桥的时候,镜头总是拉得远远的,我们通过山头的望远镜看到他们在奔波忙碌,通过美国空军的感叹得知桥又“轻而易举”地修好了,就是无法深入他们其中。
任务完成了,就只记住了他们健壮精练的连长,他挥臂发号施令,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别人剑拔弩张,还和出色的炮手老关有着一袋烟的交情。好像整个连队就他一个人。
老关,北京人,桀骜不驯、一身痞气,犯过错误、立过战功,让人又爱又恨,但作为一名炮手,他的确有让一切争议都停止的实力。
这种角色很容易让观众没有理由地去偏爱,因为他们跳脱、不正统、离经叛道。老关的个人魅力,就像他那的红色背心置于成片草绿色的军装中一样,鲜明、突出。
另外,拥有这样设定(特别是籍贯)的角色出现在管虎的电影中,很难让人不把他看成是享受创作者良苦用心的“英雄”角色。
在和美国空军的较量中,老关打了头阵,悲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就由徒弟张飞来完成了。
炮手张飞,是一个重点刻画的超级英雄形象。
从一开始就用着传奇人物张飞的名字出场,时不时还有人来上一句“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的唱词,观众们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似乎也都在等着看他如何出落成以一当百的英雄。
除了这个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以外,用来刻画这个角色的镜头语言也有所不同。之前的镜头在人群中游走,呈现出的信息非常多,这样我们感知到的更多的是人物外部的情况,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正在做的事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等等。
从1小时4分钟多一点开始出现的几个镜头,就带给了观众把感情延伸到张飞这个人物内心的体验。
一番争吵之后,张飞转身离开,一切突然安静下来。画面中只有他一个人,世界上仿佛也只有他一个人,这个背影让人迫切地想跟上去,让人才意识到这位在异国他乡翻山越岭的小伙子不止是一名士兵。他低着头,若有所思地穿过玉米地,迅速地跑过毫无遮挡的空地,进入了茂密的树林。此时,小心翼翼响起来的音乐,林子中似有似无雾气,形单影只的士兵,总让人觉得这是个早晨,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的早晨!可是这名士兵还是走向了光天化日下的战壕,开始清点人数和弹药,随时准备着流血和牺牲。
在这几个连续的镜头中,第一个大约30秒,最后一个镜头长约42秒。在分明是生死存亡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把那么长的时间和那么多画面都分给一个人,沿途的景象变化起伏也很缓和,甚至出现了不是战地风格的配乐,这就把观众们的感情延伸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
在这个片段之前,因为多次改变的视角和取舍不当的情节,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攒了一堆诸如“粗糙、杂乱无章、故弄玄虚”之类的印象,可是这几个突如其来的长镜头带来的那种迥然不同的沉浸式体验,跟之前的相比是那么突兀,这其中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让我接受得措手不及、一头雾水。
在塑造“张飞”这个战地超级英雄形象的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是最后他和美国空军的较量。在这段绝对以张飞为焦点的情节中,有两个问题,让人产生疑问,导致观影不流畅、体验较差。
问题一,过分夸大了张飞的个人能力。
在这次较量中,一共有前后两次对峙。第一次是和几个战友相互配合,弹药相比第二次来说非常充足,没能把敌机打下来,反而遭到了压顶式的轰炸,队友全部阵亡,张飞自己也只剩下“半个身子”;第二次,张飞独自从疼痛中醒过来,拖着零散的身体拾来两枚炮弹,踉跄着把炮弹连同破败的自己一起塞给大炮,就在这个时候,明知道已经取得胜利的美国空军偏偏冲着调整好方向和角度的炮口出现了,张飞用了仅剩的两枚炮弹打下了从第一次对峙中苟活下来的敌机。
问题二,对“战争”的畸形理解。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完之后回想一下,枪林弹雨的场面并不够典型,唯一能算得上“开火”的一仗恐怕就是张飞的这次反击了。但是很显然,创作者们并没有安排好这一故事情节。
首先,美国空军在任务结束后的“下班时间”,以“办私事”的名义杀死了老关,这是故事能继续向下进行的一个直接诱因;接下来,炮兵的反击,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用来刻画人物的镜头都给了张飞,就会让人觉得在这场同归于尽的反击中发挥作用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
就这样,当整部电影进行到高潮部分时,参与进来的只是两个单独的个人。
镜头随着炮弹发射的节奏在两个人之间频繁切换,武器后的两个人已经失去理智,因汹涌的个人情绪而膨胀到无法收场,支离破碎已经成了必然,整个荧幕充斥着不可控制的兽性。
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打架!
如果这个情节处理得好,会让这部电影更符合“战争片”一些,可是因为以上两个问题,这次交战俨然成了一场个人的复仇——由个人恩怨诱发,也以个人形式解决。
我很好奇创作者们如何理解战争,如何理解士兵在战争中的意义。一场战争,要解决的不应该是集团之间的矛盾吗?博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应该是集体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