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两日票房过亿,网评高达9.2分,《夺冠》却被指贩卖情怀
文/穆念慈
国民体育电影一直是影视市场的“稀有品”,相关题材的电视剧或许偶尔会冒个头,但体育题材的电影在近几年的院线中基本上就没有出现过,一方面是因受众所致,观众对于此类题材热情不高,票房难有保障,另一方面是取材与拍摄的难度大,且需要绝对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少有导演敢去触碰,尤其是与国际大赛相关且含有国民情感的纪实类影片,是很容易引起非议的,不过这种种看似难以跨越的“关卡”,对于目前正在热映的《夺冠》来说,似乎都不是问题。
《夺冠》票房顺利破亿,国庆档提前迎来开门红
陈可辛指导的电影《夺冠》上映两日票房顺利过亿,网络评分高达9.2分,且目前的热度仍持续高涨,相关话题也是频登热搜, 虽然早于“十一”上映,但《夺冠》的这波预热,可以算是为国庆档提前迎来了开门红。
其实在电影上映之前,大众对于《夺冠》并不全是持有一边倒的看好态度,其中不乏有“唱衰者”。
中国女排精神影响着几代人,即使是不关注体育赛事的国人,对于中国女排也始终抱有敬畏之心,所以在电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夺冠》如何将中国女排在1981年中日世界杯夺冠到之后的5连冠登顶,再到没落被外国轻视,以及郎平重回中国国家队带领女排再回巅峰这一系列的具有传奇性的现实故事提炼出来,成为了大众最为担忧的一点。
不过,从现今市场的反馈来看,《夺冠》显然是打消了大众的这种担忧,陈可辛对于中国女排这几场具有转折性的剧情拍摄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他并不是单纯地在叙述这段历史,而是用自己的拍摄手法将中国女排的精神传达给了观众。
从《甜蜜蜜》到《亲爱的》,再到《夺冠》,“情”是陈可辛的杀手锏
单纯的赛事或者历史重现可能对于坐在影院中看电影的观众来说,会显得比较乏味枯燥,但将影片中的重要人物细化,不仅仅只体现主角的优点,缺点也会有所保留,这样则会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观众的观感也会更加真实。
比如郎平在青年时期是从替补一球一球打到正选队员的,她所得的成就都是受了无数次伤,靠吃苦流血赢来的;朱婷这个球场最佳MVP起初是不被看好的,虽然打球稳准狠,但内心却不够自信;北京奥运会对战美国队,中国队落败,任美队主教练的郎平被国人痛骂,等等这一系列偏悲观向的剧情,观众看起来或许不会太爽,但是却能将自己带到剧情中,与人物共鸣。
陈可辛导演对此也表示过,如果一部电影里全部都是一些高大上、正能量的东西,看起来就会显得假,但是将人物性格中的缺点体现出来,则会显得真实又温暖,因为这些缺点是人性里很正常的一部分。
而对于中日世界杯、北京奥运会败于美国队、里约中巴大战这几场重要赛事,《夺冠》中描述的篇幅也足以让观众完整地了解这一段历史进程,不仅体现了队员艰辛的训练,也表现出这几十年来中国在科技,在体育改革方面的进步,引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从1981年吴刚在影片中心痛于祖国的落后,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变化,相信当时坐在影院的观众心中都是有所感慨的。
不得不说,陈可辛对于观众的心理实在是摸得透彻,擅于用“情”来感染观众,从《甜蜜蜜》中黎明与张曼玉的爱情,到《亲爱的》中赵薇和黄渤对于孩子的骨血亲情,再到《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与邓超、佟大为的友情,以及《夺冠》中的女排精神和爱国情怀,对于情感的表达,陈可辛可算是收放自如,也能准确地击中大众心中的敏感点
惊喜与遗憾并存,《夺冠》算是一部好电影吗?
不过,《夺冠》这部电影在催泪的同时,也被大众指出了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整片的篇幅对于郎平的描述过多,若以女排精神为内核,则不应该主要围绕郎平做描写,二是黄渤饰演的“陈忠和”与原型人物不符,黄渤的喜剧定位与“陈忠和”的传统形象反差太大,这成为了影片最大的违和点,而煽情的片段也被网友质疑略有贩卖情怀的意味。
但没有作品可以是十全十美的,无论再优秀,再高评的作品都会被观众指出不足之处,对于《夺冠》来说,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惊喜足以让观众忽略掉这几处不足,影片中郎平的青年时期是由女儿白浪饰演的,尽管没有登上过表演的舞台,但白浪对于人物的塑造却是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观众观影后纷纷表示白浪就是年轻时的郎平;巩俐的表演自是不用说,在预告片发布时,大众就已惊叹于她和郎导的相似,不仅仅是外在形象,其具有的气场也简直是郎平的再现,这种霸气可并不是用演能体现出来的;而朱婷、惠若琪与丁霞等女排姑娘本色出镜,在影片中的她们与其说是在表演,更像是真情流露,自信且自然。
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观众的反馈,对于《夺冠》来说,它能让非女排爱好者,让不关注女排赛事的观众,通过电影完整地了解这一段长达40年的历史,并能与人物共情,因剧情共鸣,这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成功。
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毕竟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达到十全十美的标准,于市场来说,《夺冠》可以算是国民体育电影中里程碑级的作品。
看过电影的你觉得《夺冠》算是一部好电影吗?
标签: 上映两日票房过亿,网